中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六年级 |
鲁教版(五四制)(上) 鲁教版(五四制)(下)
七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鲁教版(五四制)(上) 鲁教版(五四制)(下) 湘教版(上) 湘教版(下) 新人教版(上) 新人教版(下) 粤沪版(上) 粤沪版(下) 川教版(上) 川教版(下) 岳麓版(上) 岳麓版(下) 中华书局版(上) 中华书局版(下)
八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鲁教版(五四制)(上) 鲁教版(五四制)(下) 湘教版(上) 湘教版(下) 新人教版(上) 新人教版(下) 粤沪版(上) 粤沪版(下) 川教版(上) 川教版(下) 岳麓版(上) 岳麓版(下) 中华书局版(上) 中华书局版(下)
九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鲁教版(五四制)(上) 鲁教版(五四制)(下) 湘教版(上) 湘教版(下) 新人教版(上) 新人教版(下) 粤沪版(上) 粤沪版(下) 川教版(上) 川教版(下) 岳麓版(上) 岳麓版(下) 中华书局版(上) 中华书局版(下) 人教版(全册)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古代史 史前时期 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中国近代史专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近代化的起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济和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科技、教育与文化 社会生活 世界古代史 史前时期的人类 上古人类文明 中古亚欧文明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世界近代史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与思想文化 世界现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科学技术和文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侵略与反抗 近代化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三轮综合复习 |

特别专题与汇总 |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中考历史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以华治华”的侵略策略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天津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下)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6:43:22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一)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完全形成和进一步深化。

1、政治上:

(1)、帝国主义采用“以华治华”的侵略策略,即主要采用政治、经济等手段,利用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为工具来达到侵华的目的。

第一、《辛丑条约》使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庭”。辛亥革命后,又先后扶植袁世凯和各派军阀。

第二、侵略手段:利用清政府和北洋军阀为侵华工具,操纵玩弄中国于股掌之中;侵华重点是抢修铁路和开采矿山,储备战略物资,掠夺中国利权;东北地区成为争夺焦点;趁人民革命之机,要挟反动统治者,大肆侵华;破坏和帮助反动派镇压人民革命,但又始终避免与中国人民正面交锋;既共同扶植一个统一的傀儡,又推行“分而治之”政策,各自扶植一派军阀作为其统治掠夺中国的工具;相互勾结,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第三、主要侵华国家:共有十多个国家,但主要是日本和美国。在美日争夺中,日本占优势,逐渐形成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甲午战争后,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开始强大起来;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扩大。美国在提出对华“门户开放”照会得到列强支持后,其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美、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较快的国家,积极参与了对华资本输出,都积极参与了对中国革命的破坏与镇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日激烈争夺中国,两国借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日本侵入中国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贷款给段祺瑞政府,欲借此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引发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 美日达成妥协,日本独霸中国局面形成。一战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成功,巩固了其独霸地位。

第四、在列强侵华势力的消涨上,逐渐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变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争夺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同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列强先后表示同意,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败清政府军队、绞杀了义和团后,与清朝签订《辛丑条约》,将中国变成半殖民地;此后,列强联合起来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袁世凯作为统治中国工具;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在绝望中死去后,列强又采取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分别支持北洋军阀各派系,利用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侵华工具,其实质仍然是共同支配中国,只不过由共同支配一个全国统一的傀儡政权转变成了各霸一方罢了。

各国共同支配中国局面形成的原因在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失败;中国自然经济的分散性,给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共同支配提供了条件;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美、德、日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形成了势力均衡之势,逐渐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在侵略中国问题上,德、日同过去侵华的主要国家英、法、俄争夺,列强之间矛盾加剧,美国及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为列强所接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将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2)、中国社会两大矛盾,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由主要指向帝国主义转向主要指向清王朝和北洋军阀。帝国主义实行“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使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侵略列强之间的民族矛盾隐入了阶级矛盾之中。

(3)、从反动政府方面看,他们已完全放弃了对外国侵略者的抵抗,对外国侵略者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第一、清政府:《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统治集团完全府首听命于列强,社会上的地主阶级也不能不对洋人屈膝追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集团为苟延残喘,在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同时,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第二、北洋军阀政府:不论是袁世凯,还是段祺瑞等都以帝国主义为靠山,靠出卖国家权益来换得列强的支持和扶植来维系其统治。

 (4)、从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看,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著名的辛亥革命,并围绕召开国会和实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第一、资产阶级运动由以改良为主发展到了以民主革命为主的阶段。戊戌变法和“新政”失败,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预备立宪”破产,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共和革命继续深入。

第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高潮走到尽头,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武昌起义为起点,发动了辛亥革命,但袁世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只留下了一块民主共和的空招牌。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掀起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的三次余波依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2、经济上:列强加紧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1)、索取赔款:《辛丑条约》签订后,参与条约签订的十一个侵华国家加紧向清政府索取赔款,以此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2)、资本输出:掠夺中国的路矿权;在中国投资设厂;奴役性贷款。

(3)、在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下加紧对中国经济利益的争夺。

 (4)继续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

5)利用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权干涉破坏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3、文化上: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及近代中西文化的接触是与西方商品(含鸦片)输入同时展开的,当中西文化方面的接触反映不平等的国家关系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就与坚船利炮一起构成对中国的入侵。

1)侵略方式: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各国仍然采取传教,在中国兴国办学校、医院、慈善机构,吸收中国留学生等手段和方式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给中国人民灌输奴化思想,这也使中国社会产殖民地化更加深化了。 

第一、直接对上层统治者进行奴化宣传和奴化教育,为统治者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的妥协退让奠定基础。

第二、办学校,接收留学生,培训殖民人才;办医院、慈善机构,收买民心。

第三、传教士利用政治经济的侵略特权干涉中国内政,充当侵华先锋,强索传教场所,扰乱社会秩序,混淆与动摇民众思想和民族精神。

2)对中国的影响:促进传统文化结构的分解,为西学的传入提供条件。

第一、殖民文化兴起,使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奴化思想日益泛滥。

第二、刺激和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化,并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重大历史关头发生了守旧与进取性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农民阶级一方面反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这种入侵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借用西方文化(含宗教)组织起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从西方文化物质的外层深入到西方社会变革的深一层次进行改良维新,中下层则转向了民主革命。

第三、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结构的趋于近代化。近代化学校教育、文化传播工具继续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传播日趋广泛,客观上对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综合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西方文化入侵中国的同时,中国的先进分子继续主动向西方学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变为保皇派和君主立宪派,参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在20世纪初玩弄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以西学来愚弄天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主共和的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和前期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由上可知,西学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比旧的封建文化进步的社会思潮;西学的传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缺乏按照西学面貌彻底变革的政治、经济条件,因而单纯的西学不能救中国。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