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由“亲共”到扶蒋反共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从经济发展看:在战争结束前后,美国生产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极端,而销售市场正在缩小到另一个极端,为战后经济侵略考虑,美国要把中国变成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市场以及原料供应地,需要蒋介石“统一中国”,为其提供稳定的市场。
第二、从美国全球战略看:为了推行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中国变成对抗俄国(苏联)的“远东稳定因素”,必然大力扶助蒋介石来“统一中国”。
第三、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美国必然要镇压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民族解放运动。
第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1945年春,对德战争进入尾声,对日战争胜利在望。苏联为自身利益考虑,在远东方面对美妥协,把中国问题交给美国去处理和解决。此外,在远东的帝国主义关系中,英法等国削弱了,美国再也没有对手了。大战接近胜利之时,美国国内反共势力急剧上升,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仇恨心理,阻挠美国与中共继续合作,左右了对华政策。
五、近代日本侵华史。
1、近代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步骤及中国政府、西方列强对此所持态度简况。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打败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占中国领土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辽东半岛。俄国为了自己向太平洋发展势力,联合同样想在中国获得侵略权益的法德进行干涉,迫使日本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2)1904年,日俄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战争,俄国战败,日本攫取了东北南部。清政府予以承认;英国为了抵制俄国势力伸向太平洋,支持日本对俄作战。
(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未作任何反抗表示,1915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上正式决定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归日本,引起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未在对德《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1年,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在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上,英美联合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同意退出山东,将胶州湾交还给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备款赎回。
(4)1931年,日本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美国为保障侵华权益,提出“不承认主义”政策;英法推行既遏制又纵容的政策,通过国联一方面宣布日本侵占东北和建立伪“港洲国”为非法,另一方面又要将东北变为国际共管之地,承认日本在东北享有特殊权益。
(5)1935年,日军侵入华北,国民政府继续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日本在华北的扩张损害了英美在华北的经济利益,他们于是扶植国民党内亲英美派抵制日本。
(6)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事变时更是大举进攻上海,进逼南京,这不仅威胁到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也威胁了英美在华利益,蒋介石国民政府被迫宣布对日作战,英美也表示支持中国抗日,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被赶出中国。
2、关于《二十一条》。
(1)提出时间:1915年。
(2)提出背景:
第一、从中国国内形势看,袁世凯在1913年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1914年,袁世凯四面出击,为其复辟帝制作全面的准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于1914年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的活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国内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袁世凯急于得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的支持。
第二、从国际局势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欧,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乘机扩大在华特权,谋求独霸中国。
(3)《二十一条》的实现:
第一、1915年,袁世凯表示除对个别条目“容日后协商”外,其余各条全部接受。
第二、1917年,日本以提供贷款为条件,鼓励北洋政府出兵参战,妄图从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张勋复辟失败后,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的段祺瑞再掌北京政府实权,以出卖东北主权为代价,求得日本支持,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制造了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要将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
第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南京政府下令绝对不抵抗,致使东北沦亡。1932年,日本成立伪“满洲国”,东北正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五、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与国民党签订《何梅协定》,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南京国民政府。《二十一条》所提出的侵华要求几乎全部实现了。
(4)《二十一条》所引起的反映和结果。
第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帝国主义拒绝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发起“五四”群众爱国运动,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订字,表明了中国人民的严正立场。
第二、在1921年至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又提出了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日斗争不断高涨,美英为维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和特权,表示支持中国的要求,日本代表发表声明,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第三、1935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第四、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
第五、1945年夏,中美英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在公告中声明,《开罗宣言》的原则必须实施。同年8月15日,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二十一条》彻底废除了。
4、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态度的转化过程。
从总体上讲,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是:既有抵制和抵抗,又有妥协,但以妥协退让为主。这是由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及其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所决定的。随着日本侵略者侵华程度和侵华政策方针的变化,随着美英对日外交政策的变化,随着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的消涨,随着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统治地位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对日政策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1)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九·一八”事变:对日软弱妥协。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时,日本制造“济南惨案”,蒋介石作出了“绕道渡河,继续北伐”的决定;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制定《对华政策纲领》,要将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蒋介石政府默认了日本的强盗行径。
(2)九一八事变至西安事变: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借口下对日妥协退让不抵抗,将工作重点放在“剿共”上。
九·一八事变后推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一·二八事变时,破坏十九路军抗战,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允许日军“暂驻上海”;华北事变中,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任凭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3)从1936年西安事变到1937年八·一三事变:蒋介石答应抗日,也准备抗日,但又还想对日妥协,未下抗日的最后决心。西安事变时,已感自己的统治地位日益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威胁的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但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蒋介石还没有下定抗战之决心,还在说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国民政府还是希望日中之间能和平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
(4)1937年八·一三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积极抗日。
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及武汉会战等大型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在短期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