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二 |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高三 |
人教普通版(全一册)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二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必修三 |
北师大版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北师大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选修1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2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3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4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5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选修6 |
标准实验版 大象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北师大版 人教新课标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 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演变及发展 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管理 东北地区 西南地区 西藏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史 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及与主要世界大国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忽必烈改制 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综合认识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先师孔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赋税制度 孔子与老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的戏剧 中国古代史学 历史与历史重现 人类的起源 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和非洲文明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非洲和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 遗产代表和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鸦片战争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抗日战争 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祖国的统一大业 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边外交活动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罗马法 关于东西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雅典城邦的兴起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拉美独立运动 欧洲宗教改革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英雄甘地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世界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体系 近代以来至20世纪上半期国际关系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联合国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重要的国际会议 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大国间的双边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特征和发展概况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生物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影视艺术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晚明科技群英 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地质之光”李四光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 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轮综合复习 |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高考历史指导 高考历史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美国对华政策“亲共”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时练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天津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普通版(全一册)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6:49:09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抗战胜利前夕美国对华政策由“亲共”到扶蒋反共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从经济发展看:在战争结束前后,美国生产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极端,而销售市场正在缩小到另一个极端,为战后经济侵略考虑,美国要把中国变成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市场以及原料供应地,需要蒋介石“统一中国”,为其提供稳定的市场。

第二、从美国全球战略看:为了推行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中国变成对抗俄国(苏联)的“远东稳定因素”,必然大力扶助蒋介石来“统一中国”。

第三、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美国必然要镇压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民族解放运动。

第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1945年春,对德战争进入尾声,对日战争胜利在望。苏联为自身利益考虑,在远东方面对美妥协,把中国问题交给美国去处理和解决。此外,在远东的帝国主义关系中,英法等国削弱了,美国再也没有对手了。大战接近胜利之时,美国国内反共势力急剧上升,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仇恨心理,阻挠美国与中共继续合作,左右了对华政策。

五、近代日本侵华史。

1、近代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步骤及中国政府、西方列强对此所持态度简况。

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打败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占中国领土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辽东半岛。俄国为了自己向太平洋发展势力,联合同样想在中国获得侵略权益的法德进行干涉,迫使日本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21904年,日俄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战争,俄国战败,日本攫取了东北南部。清政府予以承认;英国为了抵制俄国势力伸向太平洋,支持日本对俄作战。

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一心想当皇帝的袁世凯未作任何反抗表示,1915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上正式决定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归日本,引起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未在对德《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1年,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在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上,英美联合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同意退出山东,将胶州湾交还给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备款赎回。

41931年,日本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出兵占领中国东北;蒋介石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美国为保障侵华权益,提出“不承认主义”政策;英法推行既遏制又纵容的政策,通过国联一方面宣布日本侵占东北和建立伪“港洲国”为非法,另一方面又要将东北变为国际共管之地,承认日本在东北享有特殊权益。

51935年,日军侵入华北,国民政府继续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日本在华北的扩张损害了英美在华北的经济利益,他们于是扶植国民党内亲英美派抵制日本。

6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一三事变时更是大举进攻上海,进逼南京,这不仅威胁到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也威胁了英美在华利益,蒋介石国民政府被迫宣布对日作战,英美也表示支持中国抗日,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被赶出中国。

2、关于《二十一条》。

1)提出时间:1915年。

2)提出背景:

第一、从中国国内形势看,袁世凯在1913年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1914年,袁世凯四面出击,为其复辟帝制作全面的准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于1914年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的活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国内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袁世凯急于得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的支持。

第二、从国际局势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欧,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乘机扩大在华特权,谋求独霸中国。

3)《二十一条》的实现:

第一、1915年,袁世凯表示除对个别条目“容日后协商”外,其余各条全部接受。

第二、1917年,日本以提供贷款为条件,鼓励北洋政府出兵参战,妄图从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张勋复辟失败后,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的段祺瑞再掌北京政府实权,以出卖东北主权为代价,求得日本支持,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制造了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要将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

第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南京政府下令绝对不抵抗,致使东北沦亡。1932年,日本成立伪“满洲国”,东北正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五、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与国民党签订《何梅协定》,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南京国民政府。《二十一条》所提出的侵华要求几乎全部实现了。

4)《二十一条》所引起的反映和结果。

第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遭帝国主义拒绝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发起“五四”群众爱国运动,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订字,表明了中国人民的严正立场。

第二、在1921年至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又提出了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日斗争不断高涨,美英为维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和特权,表示支持中国的要求,日本代表发表声明,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第三、1935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7年至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第四、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国。

第五、1945年夏,中美英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在公告中声明,《开罗宣言》的原则必须实施。同年815日,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2日,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二十一条》彻底废除了。

4、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态度的转化过程。

从总体上讲,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是:既有抵制和抵抗,又有妥协,但以妥协退让为主。这是由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及其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所决定的。随着日本侵略者侵华程度和侵华政策方针的变化,随着美英对日外交政策的变化,随着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的消涨,随着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统治地位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对日政策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1)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九·一八”事变:对日软弱妥协。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时,日本制造“济南惨案”,蒋介石作出了“绕道渡河,继续北伐”的决定;日本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制定《对华政策纲领》,要将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蒋介石政府默认了日本的强盗行径。

2)九一八事变至西安事变: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借口下对日妥协退让不抵抗,将工作重点放在“剿共”上。

九·一八事变后推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一·二八事变时,破坏十九路军抗战,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允许日军“暂驻上海”;华北事变中,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任凭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3)从1936年西安事变到1937年八·一三事变:蒋介石答应抗日,也准备抗日,但又还想对日妥协,未下抗日的最后决心。西安事变时,已感自己的统治地位日益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威胁的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但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蒋介石还没有下定抗战之决心,还在说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国民政府还是希望日中之间能和平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

41937年八·一三事变到193810月武汉、广州陷落:积极抗日。

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及武汉会战等大型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在短期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