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目录导航
[编号: ]“实业救国”主张行不通的原因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天津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分类: 高中竞赛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7:07:17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意义;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实业救国”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一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控制了中国海关管理大权,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民族工业难以获得充足的市场。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通过奴役性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通过修筑铁路,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种种侵华特权;矿山的开采使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投资设厂,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大量的对外赔款,民族工业所需的资金严重不足;中国民族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极大。民族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

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也说明“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未能走通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张謇等创办的企业不断衰退;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使民族工商业遭到破产;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剥削、掠夺,工商业倒闭,国统区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5)帝国主义企图永远将中国作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封建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顽固坚持反动立场,阻碍经济发展。

6)只有实现政治独立,才能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如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3、启示:“实业救国”的道路说明,没有政治独立,不可能获得经济独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民族工商业不可能得到独立的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九、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三次巨大变化

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⑴、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使孙中山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采取措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⑵、第二次是指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开始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给毛泽东提出的课题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⑶、第三次是指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时邓小平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