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时党的指道思想存在的两个趋向是:
(1)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趋向,即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如《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等。
(2)“左”倾错误的趋向,即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如追求主观意想的、盲目冒进的高速度,急于求成的思想;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等。
2、对当时两个趋向的认识:
(1)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两种趋向,都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的,要正确地加以总结。
(2)十年探索中一再出现过的“左”的趋向和错误,使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和挫折,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
(3)这其中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趋向和理论,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导地位,使建设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三)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日益严重
1、“左”倾思想的主要内容:“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为理论观点超出实践的需要,主观认识超出客观实际条件的可能。我国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主要指党的知道方针在1957年——1976年间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的失误:
(1)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扩大化估计。这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在随后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又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观点,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2)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有否定客观规律的倾向,“大跃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生产力实际,无端变更生产关系;到“文革”中更是以阶级斗争冲击经济建设。这些错误都是在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历史环境中,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为根本出发点而导致的,因而其实质上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曲折的表现,这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别有用心有着根本的区别。我们从中得出的教训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防止“左”“右”两种倾向。但主要是反对“左”倾。
2、中国共产党对“左“倾错误的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的实质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理论认识失误(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指导思想失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出现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曾多次调整指导思想,纠正偏差(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1973年批判极左思潮、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全面整顿,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最终终止“左”倾路线,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因而,“左”倾错误属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并带来巨大损失。纵观历史发展,对“左”倾的认识不应只局限于它的直接后果,而应 它在客观上提供的惨痛教训。
(四)二十年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
1、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犯“左”的错误的经济根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在理论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的局限性和严重脱离中国具体实际,我国过快过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所有制上过快过早地消灭了非公有制经济。
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情况下,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看,公有制经济还不能所已经居于绝对优势地位,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干扰国家经济秩序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改造是必要的,但非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对人民政权立刻构成现实危险,如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限制、引导、监督和管理,完全可以把非公有制经济限制在为公有制经济服务为主的范围之内。但是,当时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消极作用估计过于严重,这一认识和政策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是带有全局性的。在经济上,它是我国长时期内形成和执行一系列“左”的城乡经济政策的思想认识根源;它造成了我国城乡公有制经济比例过大、形式过于单一和效益不好的状况,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使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认识水平;它使本来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中国仍大有可为的非公有制经济过早地消失,失去了辅助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可能,使公有制经济在单一形式下难以正常健康地发展。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简单否定,与我国后来犯一系列“左”的错误,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既然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能存在,那么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必须加以扫除,所以,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指出,单有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经济上的地主、资本家被消灭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思想领域的继续革命,消灭思想上的地主、资本家。这就是后来“左”的思想不断发展直至酿成全局错误的一个重要思想认识基础。
1956年到1976年的20年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积极探索,逐步返回正确道路到完全陷入迷雾的过程。1956年到1957年头几个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再探讨,在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为社会主义服务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观点:提出了长期保留个体经济独立经营的主张;针对社会主义该造完成以后,个体工商户再次出现的情况,提出了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新思路;提出工商业者不是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笔财富的观点;提出学习外国和利用外资的思想。但是,这些观点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认识框架,也未制定具体的政策加以巩固,仍然把马克思设想的完全公有制当作中国的现实目标去追求,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积极作用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不牢固,因此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1958年之后,随着党内经济建设方面急躁冒进思想的发展和政治上“左”倾观念的深化,我国走上了更加彻底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道路,时间长达20年之久。
2、二十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的曲折发展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1952年,工农业生产就达到并柴国了中国历史最高水平。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相当的基础,从而在1956年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5年,我国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了层层提高数量指标,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结果造成了各方面的紧张、混乱。虽然这种势头被遏制了,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但“左”倾冒进的思想开始产生。
1957年,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在理论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由此改变了党的八大的正确路线,在实践上中断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使党和国家长期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阶级斗争逐步升级,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不断,严重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58年,对反冒进的不适当的批评,进一步助长了“左”的思想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如1958年的“大跃进”,改变了八大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形成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人民公社运动也发展起来。这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造成党内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同时,由于其中继续了纠“左”的进程,使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下去,使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成为造成三年困难时期的主要原因。
的主要文献有:《海瑞罢官》,《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US>
教材中提到的文献主要有:《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朝鲜停战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为修淮河的题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