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后,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在实践中,党不断发展和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导和推动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1)中共十二大的召开。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确定了我国人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任务以及二十年内我国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
(2)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指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地开展,1984年 10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此之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在此之后,,开始进入以城市为重点的全国改革阶段。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3)中共“十三大”和“十四大”的召开。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致上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继而在199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外交战线的巨大成就。二十世纪90年代,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外交战线取得了新的成就,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已大大提高。
(5)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的新成就。
(6)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解放以前,国民政府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民族隔阂。解放以后,我国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从而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一方面在民族地区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号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援助民族地区,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富裕。
3、新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各项文化事业与科学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进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文学、艺术的繁荣:5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大批现代小说、诗歌与报告文学作品。话剧、曲艺、杂技艺术和影视艺术发展很快。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3)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范文澜重新修订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史》。重大考古新发现。
(4)体育事业的发展:“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5)医药卫生事业的成就:人民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6)科学技术政策及成就:中国科学院的成立。50年代,“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和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重大科技成就。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会议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事件名词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两个凡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9年政治风波,资产阶级自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爱国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共”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民族区域自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宝山钢铁公司,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巨型计算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安太堡露天煤矿,大秦铁路,大亚湾核电站。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间接管理、宏观调空的管理体制。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文献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决议;《告台湾同胞书》,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教材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有;邓小平,孔繁森,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施今墨、林巧稚、吴阶平,钱学森、邓家先、袁隆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