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年 囚曹锟,推翻直系——进步兵变;军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二、孙中山北上
1924年 孙中山提出对内消灭军阀,对外消灭帝国主义势力
归纳:对孙中山评价:民主革命先行者。活动:1、组建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用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领导了反对袁世凯统治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3、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党“一大”,和中共实现了合作。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大革命的进行。
三、五卅运动——1925年 反帝爱国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群众基础
直接起因:五卅惨案 性质:中共领导、工人为主力反帝爱国运动。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检验了中国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和表现。影响最大——省港大罢工 特点:世界罢工史上最长。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为北伐奠定基础
主要消灭陈炯明势力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
(一)背景:
1、可能性:(1)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政治基础;(2)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建立—军事基础;(3)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基地;(4)五卅运动兴起—群众基础。
2、必要性:直奉军阀联合,进攻革命(直接原因:帝国主义支持;根本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打击)
(二)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三)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四)经过:两湖战场——吴佩孚 江西战场——孙传芳(另有福建、浙江战场)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五)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 2、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3、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一)工人运动: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
(二)农民运动:湖南最为迅猛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北伐期间,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进制 目的—维护利益
人民反帝斗争最大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第四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原因:
(一)客观:
1、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江浙财阀、上海流氓头子支持加蒋掌握实权)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上海——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革命局部失败
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武汉——大革命完全失败
(二)主观:
1、中共幼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表现为放弃对革命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二、功绩:
(一)(最大功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二)(重要作用)1、宣传纲领,扩大影响2、掌握部分武装3、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三、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1、回答下列有关国民大革命方面的问题:(1)中共确立国共合作方针的会议是什么?标志合作实现的会议是什么?(2)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政治基础分别是什么?(3)大革命时期掀起反帝斗争高潮的事件是什么?(4)北伐战争的目的和对象及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5)大革命的最重要功绩是什么?(6)大革命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给中共留下不深刻教训是什么? 答案:(1)中共“三大” 国民党“一大”(2)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
(3)五卅运动(4)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胜利进军原因:(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 (2)、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3)、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5)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镇压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中共幼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表现为放弃对革命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2、分析辛亥革命和大革命的主要不同
答案:(一)领导力量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者是国共共同领导,组成革命统一战线。(二)群众基础不同:前者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后者主要是工、农、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三)对象不同:前者是推翻清政府;后者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四)成果不同:前者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后者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知识点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