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多项选择题改成的组合选择题(以下简称“组合题”)考查能力的力度愈来愈大,同学们普遍反映解答这类题目时失分率很高。如何指导学生答好组合题呢?以下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供同学们参考。
一、限定语突破法
做组合题,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这是解题的关键。因此我要求学生解答组合题时,要像语文划分句子成分那样,抓住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尤其要抓准限定答题要求的字词,从而明确题目的时空限定以及特殊的解题要求,并以此作为解题突破口,排除错误选项原得正确的选项。
如:美西战争与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最典型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二者相似之处有:①新殖民主义国家向老殖民主义国家挑战②战争在交战双方的国土之外进行③战争对亚太地区局势影响重大④战争加剧了美日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历史事件和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解答此题的着眼点是再现美西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基本史实,然后再从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目的、性质、地点、过程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可排除④,因为美西战争时,日本刚从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利,并脐身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之列,那时日本尚无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和美洲的实力。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属于类比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排除障碍的方法有:①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
二、背景切入法
对于原因类多选题,我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解题思路:把历史事件放在发生前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从中找到根本原因、具体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
如: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④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对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以及准确再现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本题迷惑性大的是选项①,这是所学的“美国内战”一目中提到的知识。事实上美国领土扩张历时近一个世纪,如1898年吞并夏威夷。西进运动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且西部开发本身也是美国经济在19世纪晚期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题目要排除的是选项②,因为这时美国还是一个积极引进欧洲剩余资本的国家。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要求在多个选项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解此类题的思维障碍:①粗枝大叶,不能对每一选项仔细分析;②出现知识空洞,对史实的分析和掌握不系统全面;③缺乏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排除障碍方法可采用:①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②学习历史一定要注重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③做此类题一定要更为小心,对所有选项都要审查,再逐步缩小包围圈。
三、参照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形成了正向思维的习惯,因此解答某些题目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这些题目往往是完整的问句或叙述句,选项是答语。因此,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题干要求,先想一下正确的答案以及与之有关的史学界权威观点,把它标注一旁,但不盲从于权威,再以之为参照,对比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如: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出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在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③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④拿破仑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答题本应依靠材料即论从史出。这段材料前面一层意思表明了拿破仑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即反映了①和③,后一层意思表明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故②成立,④虽然正确分析了拿破仑战争的积极意义,但与材料无关。
答案:B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的思维障碍有:①对材料的理解不够,不明白这位爱国者为什么要“感谢”拿破仑,“法国人鲜血的价值”是什么?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排除障碍的办法:①认真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②坚持论从史出。依托课本,但不照搬课本知识。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
四、两种思路结合法
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运用这一方法会取得好效果。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联系学过的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或选项所及的有关知识分析选项,排除错误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是材料型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19世纪的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题指导]本题属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类型,导致学生在解答此类题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因素有:①是没有读懂材料,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或总结出其基本内容及特点;②是缺乏比较辨别能力;③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认识不清,不能形成正确认识。排除障碍可采取如下方法:①认真研读题干材料,充分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出基本内容。②将所得信息与备选项进行核对比较,从而判断出两者是否一致。③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答好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三点看法
所谓历史主观性试题,是指除选择题外必须用文字表述的试题,它包括材料题和问答题。它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影响和制约着一些考生的总分成绩。怎样答好历史主观性试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近三年参加湖北省高考文综评卷的体会谈三点看法。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试题评分标准。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最近三年甚至文综考试以来的高考试卷及评分标准进行研究性学习,找出高考试题答案具有的共同特点。在历史答题中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语言不简洁,不能用规范的学科语言来回答;2.知识学得过死,灵活性方面不足。这实际上说明了考生答题不能符合考试标准。这里以2001年高考第38题第②问举例说明。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技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答: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以全球为市场进行扩张;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发明。这个题的时限很明确,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心词是科技革命推动世界成为整体,求答项是“怎样推动”。通过时间限制,我们应很明确地答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只要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进一步答出,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市场不能满足各国发展要求,使得世界市场的争夺成为必然,故列强以全球为目标进行扩张,结果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回顾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电力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发现及运用;二是以内燃机为代表的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三是为远距离提供信息的新发明,即通讯事业的发展,而能够使世界形成整体(即联系加强)的是第二、三两个内容。由此可见,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具有层次化、要点化、规范化等特点。
其次,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历史主观性试题的训练。如何答题本身就涉及到考生的能力问题。答题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直至符合考试标准。它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也不会轻易丧失。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讲到新课程的目标是:“在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要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平面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结构上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材料题和问答题。学生在练习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于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独立完成,认真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严肃对待,不可敷衍塞责。二是注意教师的批改和评讲。在这个过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师评讲练习时,既会注意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会教同学们如何审题,如何答题。当教师评讲练习时,学生应用心体会教师的思路,学会思考。尤其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师没有提及的问题大胆发言,请教师分析指正。三是总结反思。一些主观性试题练习、评讲以后,教师还会做一个或给一个现成的答案,针对参考答案,要多看多思,学习其思路,学习其对要点的把握,并与自己做的答案做对比。对于优点要发扬,并由此增强信心,更要正视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思考中加以改进,力争在下次练习中避免类似的问题。
第三,重视对重大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的掌握和积累。近几年来,历史学科命题一直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主线,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鉴别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命题思想(国家考试中心史明体语)。这里讲的主干知识,也就是我们历史学习中的重大概念、重大阶段的特征性的知识。学习历史从了解历史事实、形成历史概念及概念体系,进一步发展到理论概念,这是历史学习的一个深化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对历史学习尤为重要。新课标在目标中也提到,“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胳”。因此,了解和掌握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尤其是阶段性特征,是做好历史主观性试题的前提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