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辽宁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上)
章: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节: 第四课 草原人家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8:01:48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1998年普通高考第2l题: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是: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学生必须依据“革命性质取决于革命任务”这一论断来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完成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务,其中之一即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明显是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而对没收的国民政府财产和资本,人民政府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又符合社会主义革命要完成的“剥夺剥夺者”的任务,即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因此,该措施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特点:
  美国:19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没有独立的侵华政策,在列强侵华活动中,居于从属地位,尚未具备独立侵华的能力。经过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南北战争,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黑人奴隶制被扫除,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国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1898年,美国在美西战争中获胜,获得了菲律宾这一重要的侵华基地。此时,列强所掀起的瓜分中国的高潮已接近尾声。美国为使自己的侵略利益渗入各国的势力范围中,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从此该政策就成为美国独立的并一直推行的侵华政策。在侵华过程中,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特别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对华进行渗透,以达到最终排挤其他国家,独霸中国的目的。
  日本:日本有灭亡中国的既定国策,其目的性和步骤性极强。从对外扩张角度说,日本近代史就是一步步落实其侵略计划的过程。并且始终重视运用军事手段达到这一目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并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将矛头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取得对朝鲜的控制权,便利了它向中国东北渗透。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在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中披露日本对外扩张计划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以后日本的扩张活动看,如“九?一八”事变(“征服满蒙”)、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征服中国”)、珍珠港事变(“征服世界”)等,该计划得到了完整的实施。
  俄国:俄国是封建军事性很强的国家。因此,它的领土野心十分强烈,侵华始终重视吞并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并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残暴性。同时,俄国还很善于伪装友好,利用拉拢收买的手段达到侵华目的。如俄国以帮助中国抵抗日本侵略为借口,并采用收买手段,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中俄密约》,获得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
  英国:英国是在各个领域首先发动对华侵略的国家,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对华贸易上长期占有明显优势。它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侵华条件-控制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
  法国:法国始终重视对中国西南边疆(如广西和云南)的侵略,将该地视为本国的势力范围。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意图即在于以越南为基地打开中国西南门户。它更进一步在瓜分狂潮中将云南和两广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强租广州湾。法国也很善于对华进行文化渗透,如《黄埔条约》中有关于传教权的规定。
  例题:1997年普通高考第8题:“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主要因为该政策:
  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权益居列强之首
  C.表面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     答案:D
  解题分析:该题设问角度是“由果找因”,旨在考查考生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和作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该政策对美、对华、对列强侵华都有重大影响。其中,C项可看作是A项的原因,但涉及的是对“门户开放”政策对列强的影响。而B项尽管有较大迷惑性,但只要考生对美国侵华的阶段特征有较为清楚的把握,应不难排除。

中国近代列强侵华手段:
  1.军事侵略:指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侵华事变。侵华战争有六次,即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侵华事变则包括诸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2.政治侵略:
  ①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1842年《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中俄《爱珲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辛丑条约》、1915年《二十一条》、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1935年《何梅协定》、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
 ②以各种方式强占中国领土:如英国割占香港岛、强租威海卫和“新界”并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俄国割占我国东北、西北15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强租旅顺大连并据有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并据有福建作为势力范围;德国强租胶州湾并将山东划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并据有两广及云南作为势力范围;等等。列强强占中国领土的方式有很大区别,如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通过开辟“租借地”变相侵占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等。

  ③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外反动势力通过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勾结起来;1900年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在辛亥革命中,先后支持清政府和袁世凯对革命进行破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帝国主义扶植各派军阀镇压人民革命,并直接出面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随后又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又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
  ④扶植代理人以达到侵略目的: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帝国主义转而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袁世凯死后,英美帝国主义扶植直系、滇系、桂系军阀,日本扶植皖系、奉系和晋系军阀,使中国陷于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北洋军阀统治行政被推翻时,帝国主义又选中蒋介石为侵华的统治工具。
  帝国主义扶植代理人,在中国实行间接统治,是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社会政治上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决定了中国近代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内容。如由于帝国主义对华采取间接统治、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了军阀割据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的政治上的可能性;又同样由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手法,使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由此决定中国近代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就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反之亦然。但由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形式所决定,在一般条件下,中国人民欲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在华扶植的代理人。而如果帝国主义企图变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即要变中国为完全的殖民地,则民族矛盾压倒一切,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就要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反封建的任务要从属于反帝的任务。
  3.经济侵略: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具体手段繁多,但总体上可分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大类。商品输出指资本主义企业向国外倾销商品并掠夺原料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特征之一。这个特征鲜明地体现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列强对华进行的经济活动中。其具体手段有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和控制中国海关等,同时列强在华取得很多政治特权以维护这种侵略方式。资本输出指用过剩资本向他国投资或贷放的经济渗透方式。它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自1895年《马关条约》后,该特征在列强对华进行的经济侵略中日益明显。其具体手段有开设银行、政治性借款、控制铁路修筑权、开采矿山、投资设厂等,并在政治上通过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以适应这种经济侵略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即已出现,但输出额较少,未成为经常现象,一般是作为商品输出的辅助手段存在。如19世纪40、5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的外商开办的船坞和工厂即属于此类,直至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这种行为才取得合法地位。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商品输出并未停止,而且与资本输出密切联系。
  例题:1998年普通高考第14题: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俄国 ⑤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帝国主义侵华史有关史实的记忆再现能力。审题时首先应注意题干中“在鸦片战争后”这一时间条件,其次应对“割占”这一概念有准确理解。尽管法国和德国在19世纪末参与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其手段如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均属变相侵占中国领土的方式。而英国、俄国和日本均曾通过不平等条约正式割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取得了对这些地区合法的统治权。因此,应选A项。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局面的变化:
  ①19世纪中期--19世纪80年代:参与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俄、美等四国。其中英国居于明显优势。
  ②19世纪80年代--20世纪早期: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外加强侵略扩张。法国和日本先后挑起侵略战争,而以德国为开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则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为维护共同利益,八国联军镇压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此时英国传统的侵华优势地位已开始受到挑战,美、日、德等国的侵华利益上升很快,而法、俄仍保有较大利益。可见,中国此时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下,其中主要是英、法、俄、美、德、日六国。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侵华同盟的形成只能说明列强暂时在侵华问题上取得了暂时的表面上的一致,内部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妥协是相对的,而争夺是绝对的。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发生就是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之机,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又利用袁世凯急于称帝寻求支持的心理,于1915年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了事实上的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是当时欧美列强中唯一有能力同日本争夺中国的国家,双方的矛盾以“府院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1917年美国参战后,其主要注意力在欧洲,也默认日本独霸中国的现状。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列强在《凡尔赛和约》中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正式移交给日本,巩固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地位。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