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辽宁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上)
章: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节: 第四课 草原人家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8 18:02:41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30一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历史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急剧膨胀,把持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通过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不是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英美帝国主义侵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对外适应帝国主义对华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对内除直接剥削无产阶级外,还利用政治特权,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压迫和损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基础。
  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和出于支援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根据地的经济即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它存在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革命型”的经济形式,但正如民主革命阵营由多个革命阶级阶层组成一样,它本身又是由多个经济形式组成的,包括个体小农经济、小工商业经济、部分地主富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互助组、合作社经济和公有性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等。正因为是作为革命过程的过渡经济,所以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农经济,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民主革命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即为同时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处在逐渐解体状态中的自然经济、缓慢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财大气粗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恶性膨胀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不断壮大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自然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以及新民主主义等经济成分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依赖,也存在矛盾;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也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例题:1997年普通高考第47题: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9分)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7分)
  答案:兴衰过程: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1分)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2分)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分)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2分)
  历史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分)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2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3分)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从近代史全局的高度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对考生的知识掌握、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首先明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近代史上的发展共分为几个阶段,在叙述每个阶段的状况时,都要注意“结合有关社会背景”。再结合这种经济成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评价其历史地位。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尤其是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既出现过严重的失误,也有辉煌的成就。其中包含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自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工作重心逐渐偏离到阶级斗争上,导致“左”倾错误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文革”内乱,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蒙受巨大损失。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工作重心重又回到经济建设上来,又坚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方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进行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由于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中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使经济建设遭受挫折。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如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脱离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一味提高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大搞“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改变生产资料的经营使用方式和产品分配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4.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5.必须调动一切经济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并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它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祖国而奋斗。
  例题:1995年普通高考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2分)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客以及结果如何? (12分)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2分)
  答案: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2分)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分)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3分)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3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分)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分)
  解题分析:本题对考生的理论要求和答题技巧均提出了较高要求。考生应首先注意提干中的答题条件:“建国后”为时间条件;“农村”为空间条件;“生产关系”为概念条件,也是回答的关键。考生必须对“生产关系”这一概念特别是对其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分别调整的是生产关系中的哪些环节。据此作答,答案应高度概括。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