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目录导航
[编号: ]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安徽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分类: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9 17:58:55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11.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这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  )

A.世袭  B.察举

C.科考  D.按门第选拔

答案:B

解析: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的是官员的选拔依赖郡县官吏的举荐,据此分析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故选B项。世官制(世袭”)为先秦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A项可排除;科举制(科考”)始于隋朝,C项可排除;按门第选拔与材料不符,D项可排除。

12.《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

A.选拔有才德者为官

B.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

C.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

D.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

答案:A

解析:依据言行修著,则升进之……道义亏阙,则降下之可知,本题选A项。本题易错选C项,随着豪门望族把持朝政,品级评定和人才选拔任用实际上由豪门望族把控,但由材料中的初衷判断,C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皆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即可)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发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军事上: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政治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

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该法令是推恩令推恩令的推行,使得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难度较小。从材料看,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这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C

解析:从题中图片分析可知,左图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由此可知,本题选CA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

4.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起用布衣为相

B.任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实行内外朝制度

D.扩大尚书台权力

答案:D

5.《昭明文选》载:中朝,内朝也。汉氏大司马、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六百石以下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君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答案:B

6.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答案:C

解析:御史能够监察百官之首的宰相,但权力和地位低于宰相,故A项错误;B项不够全面,宋代还设御史监察中央官员,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宋代重视制度建设,形成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系,故C项正确;御史监察,可有效加强君权,故D项错误。

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

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等信息分析可知,唐宋时期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故C项正确;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