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
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
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
【解析】 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A项。
【答案】 A
2.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殴”。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图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秦国军队调动凭借的虎符由国君控制、发给。
【答案】 B
3.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 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商鞅变法中“不以百姓为事”的措施主要体现在③④中,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④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答案】 C
4.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A.秦孝公的支持
B.人民大力拥护
C.符合新兴地主阶级愿望
D.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 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秦国统治政策得当;“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故本题选C项。
【答案】 C
6.“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
A.商鞅变法坚决、执法如山
B.奖励军功、奖励耕织,赢得人们的支持
C.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地主制经济
D.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解析】 最主要的原因是新法顺应了历史发展。
【答案】 D
7.商鞅实行变法,法成而身死,最能说明( )
A.变法损害了统治者的长远利益
B.变法的曲折性
C.专制王权的随意性
D.商鞅在变法中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曲折性,变法成功,但是商鞅本人却遭到了死后“五马分尸”的酷刑。可见,变法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并非一帆风顺。
【答案】 B
8.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 解题时,要把商鞅的措施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轻罪重罚是为了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在畏惧重罚中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2015·宿迁模拟)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创新精神,对旧制度进行深刻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商鞅的治国策略及目的。对此你如何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的依据。(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答案】
(1)策略:崇尚法令和刑法,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
目的: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2)依据:破坏了奴隶制;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
认识: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新经济,实现了富国强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