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封建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 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可知该派别主张设立议院,为早期维新派主张,选择C项。
【答案】 C
2.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孔子改制考》 D.《变法通议》
【解析】 从材料中“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可知作者旨在宣传托古改制,只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之相符。
【答案】 C
3.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解析】 A、C两项明显错误。D项不全面,材料并没有提出要采用汉人装束;题干材料主要是要求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选择B项。
【答案】 B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解析】 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将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解题关键是审清限制词“关键”,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5.1895年,康有为等人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解析】 本题考查对维新派宣传变法活动遇到阻力的原因的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触犯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最后被清政府查封。
【答案】 B
6.《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 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答案】 D
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启蒙了国民觉悟
C.反对民主革命 D.主张救亡图存
【解析】 梁启超在这里重点强调了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他区分了国家和政府的不同,是对旧思想的盲目忠君批判,所以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
【答案】 B
8.我国古代史学家在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得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糊结论。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率先打破这一懵懂历史观的是( )
A.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B.李鸿章、张之洞等的洋务思想
C.李大钊、陈独秀等的社会主义思想
D.严复、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
【解析】 严复、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指出社会是不断前进的,没有体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选择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是________的代表作;图二是维新派于________年在________成立的政治团体;梁启超担任图三所示《时务报》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制度。
(2)结合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3)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有何影响?
【答案】
(1)康有为 1895 北京 政治 文化教育
(2)有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组织政治团体,如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创办报刊,如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上书,如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建立学堂,如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3)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