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本国强租威海卫成功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9216KB
所属地区: 湖北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资料版本: 人教版(上)
章: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
节: 第二课 乡村和城市
上传用户: 家教网0125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6-10 18:01:02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11898年,某国殖民者为庆祝本国强租威海卫成功,绘制了如右面的漫画,这位殖民者应属于(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解析】 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和新界

【答案】 A

2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  B.保国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 B

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解析】 解答本题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具备了纲领条件。

【答案】 A

4.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解析】 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启蒙作用,影响深远。

【答案】 D

5.维新变法运动时的新政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依题干史料分析可知: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

【答案】 A

6.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奉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  )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析】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戊戌变法是在光绪帝主持下进行的。

【答案】 C

7.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裁减冗员 取消旗人特权 废除八股 裁汰旧军 设立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 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京师大学堂主要是培养人才,排除A

【答案】 A

8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的主张,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解析】 本题先分析维新派的表现,应着眼于其主观方面,从其主观方面的一系列要求、表现可看出其妥协软弱的特点,这决定了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必然是软弱和退缩。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请回答:

(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运动,第(1)(2)(3)问分别考查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失败原因,而第(4)问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先进的中国人并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努力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

【答案】 

(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解析】 解答本题要能读懂材料。第(1)问,由材料中的信息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等信息可以看出变法是不得不实行,由此可判断出其主要意图;评价需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应注意评价的全面性。第(2)问,分析两则材料,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皇帝……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据此可以判断出其核心观点;其依据结合材料得出。

【答案】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是进步的,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11(2015·日照一模)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1)依据相关内容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

(2)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西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据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表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面对和风细雨还是雷厉风行的困惑。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