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
例13.(2009·全国卷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泰国
这类试题考生在答题时必须注意命题者对考题核心内容的限制(比如例10的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例11的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例12的司马、司徒何例13的“社会主义”),并根据内容限制调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四).审“题眼”限定词
例14.(2008·宁夏卷)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例15.(2009·广东卷)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此类试题的难度较大,考生必须从宏观的角度揣摩命题者到底要考查什么(比如例14和例15考查全球史观,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思考历史问题),事实上这对考生比较苛求,笔者的对策是用将题支和题干进行对比,按照有没有(题干没有说的直接排除)、变没变(是不是对题干进行新的表述)合不合(变通后是否与题干的表述相同,变通表述后与题干表述不一致的直接排除)九字原则进行处理,并注意是否扩大或缩小了范围,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排除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比如例15中题支A项所说与事实不符合,且与题干中约瑟夫·奈教授关于顶部军事力量为单级的表述相矛盾,故排除;B项中美国经济实力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与约瑟夫·奈教授关于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表述是矛盾的,于是排除,至于D项的表述则与教材中关于多极化仅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尚未形成的表述矛盾,直接排除,答案显而易见。
事实上,以上四种答题技巧不是孤立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综合运用,我们发现所有高考中的新材料、新信息最终都能在课本中找到“题根”,尽管试题的命制已经实现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变化,反映历史教学发展的进步,但是高考只不过是知识、能力和目标考查方式的创新,只要我们掌握了恰当的解题技巧,辅以过硬的基础知识,是能够在应试中获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