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背景:①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
②导火线: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二、P.20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8月中旬)
三、★★P.21---2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长达半个多世纪)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主要内容
|
危害
|
赔偿白银4.5亿两
|
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
|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清政府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便于侵略者直接从大沽进入北京,对中国实行武装监督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
|
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华的据点
|
(2)P.2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P.28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的部分开明地主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同外国资本主义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差距。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P.28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P.28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P.2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民用工业为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P.29另: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3、★★★P.30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 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一、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严复)
三、导火线: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开始----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各省在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五、P.33领导力量及其人物、组织和刊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强学会;《万国公报》(又名《中外纪闻》)
六、★★P.33高潮:百日维新(1898.6---9)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七、P.33结果:1898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运动失败。
八、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条件不成熟。(2)其它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阻挠;光绪帝没有实权;袁世凯的叛变;缺乏群众基础等。
九、性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十、★★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提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②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提出救亡图存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十一、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