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运河吗?最长的运河又是哪一条呢?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说明:
运河的开凿,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修建运河。隋朝时期更是耗费巨资修建了京杭大运河。
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呢?在本课的“导入框”中有一个故事,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讲一讲?
对学生的讲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进一步设疑:
那么,大运河的开凿真是隋炀帝专为看琼花而开通的吗?大运河究竟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带着这些问题,老师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走进隋朝这段繁荣而短暂历史。
学习新课:
一、南北重归统一(多媒体显示)
1.隋朝的建立(多媒体显示)
复习旧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谁能简单概述一下?
导入:那么,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一个统一王朝是哪个吗?它又是怎样建立和统一的?
讲述: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多媒体显示)
设疑:在今天的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有一口“胭脂井”,谁知道它的来历?(请学生表演)
 多媒体演示“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过程。
提问:隋朝能够重新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哪些?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统一的条件)
3.隋初经济的繁荣(多媒体显示 )
多媒体显示 《隋书》中的一段史料:
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提问:①这段材料是对谁的评价?隋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②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隋文帝顺应历史发展,采取许多开创性的措施。他在位20多年,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二、大运河的开通(多媒体显示)
导入:唐朝文学家皮日休对隋朝大运河有过这样的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多媒体显示文字和图片) 强大的隋王朝仅37年、经历了两代皇帝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追溯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1.目的和条件(多媒体显示)
提出讨论问题: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归纳:①开通运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势在必行。②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沟通南北的大运河。③当然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
提问:开通大运河势在必行,那么隋朝具备完成这样大的工程的条件吗?(结合课本中“动脑筋”1及已学过的第一个大问题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隋朝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安定统一的局面又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
2.概况(多媒体显示)
讲述: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开通了纵贯南北四五千里的大运河。
多媒体演示《隋朝的大运河》:
大运河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3.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显示)
讲述: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多媒体显示以下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问题2: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提示学生注意: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小结:运河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运河的作用:“京杭运河曾是封建王朝调控南北、维系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
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释题”,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朝,从杨坚581年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开始,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结束,历时38年。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与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巩固练习(多媒体显示)。
布置课后探究题:
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的绝大部分渠道都是延用了京杭大运河的河段,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你认为它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新的贡献?
|
回答: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京杭大运河。最长的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请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其他学生边听故事,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概述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情况。
在教师的讲述过程中,学生掌握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等基础知识。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通过表演,再现隋灭陈、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分析得出:
统一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答: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表现有: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食丰实。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西汉初年的历史(“文景之治”),从课本、材料的分析中得出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不是专为看琼花,而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完成条件”:①“隋文帝利用已有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以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随着教师的演示,学生回答出大运河“三点”、“四段”及连通的五条河流和流经的主要地区。并用歌诀记忆,填图巩固(多媒体显示):
隋朝开通大运河,
古代世界属最长。
全长四五千里地,
路线中心是洛阳。
连接五河经六省,
北至涿郡南余杭。
北通南达赖此河,
永通邗江记心上。
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寻找到以下论据,做好讨论的准备:①阅读理解教材第4页的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思考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小字内容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其次,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也可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
学生“释题”,多媒体显示:
学生课下查找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
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进行回答,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为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做铺垫,同时突出本课重点。
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温故而知新,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学生当堂识记住基本史实。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并形成准确的空间观念。
帮助学生学会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事件产生原因的方法。
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知识的迁移。
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由“已知”引出“新知”,培养学生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和歌诀,使学生当堂掌握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同时把本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不准确,通过教师小结,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使整堂课自始至终体现师生互动。
根据史实联系现实,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