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苏缓和
(1)原因:
①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
②经济状况:美国和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美国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
③外交政策:
美国: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方针,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苏联:采取积极的进攻战略。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2)表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这是历史上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苏联首都,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2.欧安会的召开
(1)背景:
①1971年,苏、美、英、法四国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
②两个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
(2)内容: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加以确认。
(3)意义: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政策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为维护既得利益的一种新战略,但没有放弃争夺地区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战略目标。
清单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苏关系
|
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
|
1.背景
美、苏在缓和的同时积极地在全球扩张。
2.表现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是苏联霸权政策发展到顶峰的一个表现,美、苏关系重新紧张。
(2)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3)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同时主张与苏对话。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开始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反映了美国一贯追求世界霸权为其全球战略目标的特点;作为一种进攻型的战略抉择,它是对“尼克松主义”的修正,更多地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衣钵。
清单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
“第二次缓和”
|
1.原因
(1)苏联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
(2)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政策,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3)美国也放松与苏联的对抗。
2.表现
(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2)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的“第二次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