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苏缓和
(1)原因:
①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
②经济状况:美国和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美国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
③外交政策:
美国: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方针,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苏联:采取积极的进攻战略。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2)表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这是历史上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苏联首都,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2.欧安会的召开
(1)背景:
①1971年,苏、美、英、法四国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
②两个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
(2)内容: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加以确认。
(3)意义: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政策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为维护既得利益的一种新战略,但没有放弃争夺地区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战略目标。
清单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苏关系
|
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
|
1.背景
美、苏在缓和的同时积极地在全球扩张。
2.表现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是苏联霸权政策发展到顶峰的一个表现,美、苏关系重新紧张。
(2)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3)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同时主张与苏对话。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开始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反映了美国一贯追求世界霸权为其全球战略目标的特点;作为一种进攻型的战略抉择,它是对“尼克松主义”的修正,更多地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衣钵。
清单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
“第二次缓和”
|
1.原因
(1)苏联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
(2)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政策,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3)美国也放松与苏联的对抗。
2.表现
(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2)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的“第二次缓和”。
美、苏关系变化带来的启示:①美苏关系变化,对世界局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美苏争霸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冷战”结束,但“冷战”思维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
清单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
|
“冷战”的结束
|
1.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德国统一
1990年,两个德国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最终实现了统一。
3.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效果,苏联经济继续下滑。
②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到了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
③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下令苏共中央自动解散。
(2)标志: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联正式解体。
(3)影响: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冷战”格局结束。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最终瓦解。
探究点一 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的异同
[史料探究]
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者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文中所说的“转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核心是反对苏联扩张(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表现:由战时同盟转变为敌对营垒;由反法西斯转变为干涉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和别国内政;由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转变为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称霸世界。
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在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2)对比材料一、二,概况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 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原因:经济陷入困境;国内反战和平运动高涨;霸主地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