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辛亥革命进行中,广东阳江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双方再打。类似情况在起义各地多有发生。其原因是( )
A.交战双方遵守国际公法 B.崇尚人道主义精神
C.新式学堂享有领事保护 D.传统重学风气影响
解析:D 材料显示双方为避免学堂的师生伤亡而暂时停战,这是重学的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
不符。
5.(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B.外国资本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C.新政成为民族工业发展主因
D.近代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解析:A 材料一方面说明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民族工业存在的问题(规模小),“前行中仍有不足”,A项表述最为全面。外国资本及政府政策材料均未体现,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后天不足”,“先天”如何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
6.19世纪末,民族资本家办厂时为筹集资金往往要付出高达 8%的利息。1912年,在农商部登记的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而全国工业资本仅有5 500万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金融行业影响工业生产 D.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解析:C 高额的利息增加了民族企业融资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大量资本流向金融业,而不是制造业,C项正确。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金融业仅仅是一个方面,不能就此断言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政府推动民族企业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近代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D项错误。
7.(2018·湖南怀化一模)阅读1894~1920年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表,可推知此阶段( )
年份
|
1894~1914
|
1914~1920
|
1894~1920
|
外国在华资本
|
15.83%
|
4.50%
|
13.11%
|
本国资本
其中: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
14.44%
|
6.31%
|
11.88%
|
14.54%
|
3.81%
|
10.71%
|
15.08%
|
10.54%
|
13.84%
|
A.官僚资本因甲午战争失败而衰退
B.重工业资本超过轻工业资本
C.外国资本因特权而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资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D 从材料数据看,民族资本整体增长速度最快,D项正确。1914年之后,官僚资本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平均年增长率仍然高达14.54%,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资本结构,没有产业结构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同经济成分增速问题,未体现经济成分间的比重对比,无法得出“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C项错误。
8.(2018·河北保定一模)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B 从材料可以看出,维新思想将西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既有“趋新”一面,也有“恋旧”的一面,B项正确。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明确即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A项错误。维新变法期间,救亡高于民主,维新派努力唤醒的是救亡意识,C项错误。D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无体现。
9.(2018·江西九江二模)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解析:A 这里的“当时”是指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前的“驱除鞑虏”是要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并非反对整个满族,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载体,整合了中国各民族,A项正确。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革命性质没有变化,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C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是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建立人民民主国家,D项错误。
10.(2018·广东茂名二模)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袁世凯上台后,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尊孔之风甚嚣尘上,章太炎等首先站出来反对。针对孔教的争议( )
A.造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
B.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的对立
C.引发了中国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变革
D.推动中国由君主立宪走向民主共和
解析:C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孔教之争,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民主与专制之争,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制度的改变仍不足以救中国。这使人们意识到要实现民主反对专制,必须从思想文化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由此学者们掀起一场学习西方文化、改造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是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绝对化倾向造成的影响。D项错误,孔教争议发生于民国初期,而随之引发的新文化运动旨在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思想领域的革命。
11.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有专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一时期报刊的突出特点是(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服务实体经济
C.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D.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
解析:C 材料中“稍通文墨的人”“妇女儿童们”“各行各业”说明服务对象比较多,可知当时报刊内容丰富,贴近民众,C项正确。提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想,A项错误;服务实体经济只是这一时期报刊的部分功能,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时期报刊注重舆情监督、通达社情民意的特点,D项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