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 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 C
2.到汉武帝时,道家“无为”思想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方社会大伤元气
D.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答案选A。
[答案] A
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
A.李斯 秦始皇 B.萧何 汉高祖
C.董仲舒 汉武帝 D.魏征 唐太宗
[解析] “太学”“养天下之士”反映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天下之士。
[答案] C
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皇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正确。
[答案] D
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思想神化了皇权,将皇权与天联系在一起。A、C、D三项都与天有关,而B项则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关系。
[答案] B
6.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 )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
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
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选择C符合题意。
[答案] C
7.“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 )
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D.“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解析] 本题实质上考查“三纲”“五常”的内容,A、B、C三项分别属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内容;D项属于五常中的“义”。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