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唐代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京剧获全票通过,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艺术迎来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1)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至唐代达到高峰。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两幅绘画是哪一种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剧形成于何时?有哪些角色行当?在表现人物方面与材料二中的绘画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观察画作可知是文人画;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3)问,第一、二小问为常识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可从二者的表现手法上进行分析。
[答案] (1)科举考试重视书法;政府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学习前代经验。
(2)绘画艺术:文人画。特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3)形成:19世纪中期。角色行当:生、旦、净、丑。相似:用写意的手法塑造人物。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明清以后戏曲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第(1)问材料一中“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体现了士大夫的推动;材料二“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体现了戏曲的平民化。第(2)问,由材料“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和“徽、汉合流”可归纳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由“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可归纳为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第(3)问,先要对两种观点做出判断。第一种观点是要抛弃国粹,第二种是要原封不动保留。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作答时要突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答案] (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珍惜和保护京剧;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