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单元综述]
1、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
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是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4、在国家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海峡两岸关系也有了新发展。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①时、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
(2)内容:
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3) 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发展: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
1、背景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
(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难突破]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
|
议会制
|
经济基础
|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
阶级本质
|
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
|
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
|
组织原则
|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
按分权制衡的原则
|
行使权力主体
|
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
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是以金钱为后盾的。议员对选民不负责任,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
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
|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导核心
|
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物。
2、背景
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3、建立(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2)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4、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②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根本的政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出现的原因
①党内“左”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 (根本原因)
②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面临被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③林彪、江青、康生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国家的根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
(4)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 “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重难突破]、“文革”的教训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民主与法制的健全和完善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条件:
①“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健全法制和民主建设)
②法制建设方针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
①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
③为依法治国奠定可重要的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三)祖国统一大业
1、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A、香港问题由来
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98年强租新界
B、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C、台湾问题由来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分离与回归?
一、荷兰殖民者占领,郑成功收复;二、《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收回
第三次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
2、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A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在政策中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有“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
3、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A、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的经过
(1)中英谈判
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放影象资料《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②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
(2)香港回归
庄严的时刻到来了(播影象资料《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
1、《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结合图片讲解)
2、澳门回归
[重难突破] 1、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2、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
(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年份
|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1979
|
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
1987
|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
1991
|
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
|
1992
|
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
1993
|
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
2005
|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与胡锦涛主席见面,双方一致坚持“九二共识”,主张和平统一。
|
[重难突破]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
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猖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