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1.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实践
①“三三制”原则
实施目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内容:在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
政权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
意义: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减租减息
含义: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也保护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双方支持抗日民主政权和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2.抗战胜利后围绕战争与和平、独裁与民主的斗争
①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②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为了尽力争取和平建国,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派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方针,签定了《双十协定》(1945年)
③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反映了全国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愿望。
④第二条战线
全面内战爆发后,共产党在国统区领导了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自由选考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戊戌变法
一.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二.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C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1898)
三.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四.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五.结果:失败
六.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七.教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八.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