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1、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① 灵活性:规模及形制不再受周礼的约束,各诸侯城往往违制而建、规模庞大,
且城市形状多不规整。
② 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城——为政治活动中心 郭——为经济活动中心。
③ 经济性加强:各功能分区规划用地比例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性用地增多,
政治性用地减少。
④ 注重防御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城防建设,甚至出现长城。
⑤ 贵族生活品质提高:高台之风盛行,争相建制离宫别馆。
⑥ 城市文化的继承:并未完全抛弃周礼王城规划制度,仍以变通的形式体现以宫
为中心,突出中轴,前朝后市的城市特点。
2、“经天纬地“的秦汉帝都
① 秦代都城规划主要特色:
⑴ “大咸阳规划”:以咸阳为主体,进而扩展为京畿制度的城郊系统,把环
绕咸阳城围畿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组织起来,形成
宏伟的帝都模式
⑵ 打破传统集中封闭的城郭形制,以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外郭,既强化了京
城外围的防御能力,又活跃了城郊经济。
⑶ 城市格局: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
个综合区,同时借咸阳宫中轴线及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
组织起来。
⑷ 运用“体象天地”的观念部署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
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
成以咸阳宫为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
⑸ 宫苑发达:大造;离宫别苑
② 汉承秦京畿之制,城市规划建设有如下特点:汉长安
⑴ 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好。
⑵ 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既京城与京畿相、结合的规划,形成
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
⑶ “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
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
⑷ 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
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
⑸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
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
⑹ 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民居的闾里应在外城中
⑺ 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寝”格局),城内四市城外
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
⑻ 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结合渭北的陵邑),政治性
分区偏于城西、城南(结合苑囿),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
近市”
⑼ 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
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
⑽ 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⑾ 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
(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
3、曹魏邺城:
① 三国时期
② 规模:3087 X 2205 M2
③ 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④ 平面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⑤ “┯”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⑥ 里坊制——标志
4、北魏洛阳:
◆ 特 点:
① 文化性格:以汉文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都为全国政治中心
的主导功能
② 经济地位:充实洛都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
③ 环境特征: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
④ 城市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
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如“里”与“市”的有机搭配)
⑤ 严整的布局:择中立宫,前堂后寝,左租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
大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
⑥ 里坊制: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
和发扬。
⑦ 商业城: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两侧的特点布
置了对内的东市和西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