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 例:
1、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2、秦始皇陵:
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
⑵ 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陵墙二道绕
3、汉 陵:
⑴ 各陵有享殿,形成后世“下宫”制度
⑵ 山东沂南石墓(东汉末年)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汉)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汉)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4、六朝陵墓:
?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5、唐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⑴ 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⑵ 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⑶ 陵园整体模拟唐长安格局
⑷ 气象磅礴、善于利用自然、善于融合环境
⑸ 柏城:(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⑹ 地下墓室仍为“前堂后寝”之制
6、宋朝巩县宋永昭陵:
⑴ (北)宋朝陵制:
◆ 上宫:① 正方形平面的神墙围绕,四面各辟神门,门
外各有门狮一对
② 中央为陵台,方截锥体夯土,其地下深处为地宫(“皇堂”)
③ 上宫南神门处为入口引导部分。
◆ 下宫:① 陵园管理人员,供祭区
② 按风水说规定在上宫西北
⑵ 北宋为保持古代方上陵制的最后期,宋代是陵制的转折时期
⑶ 南宋:下宫——献殿(祭祀行礼处)和***屋(墓室)“攒宫”(
上宫 )
↓ ↓ ↓
棱恩殿————明方城明楼和宝城地宫(明清)
7、明 陵:(明清陵墓定制明孝陵开始)
⑴ 明孝陵:(南京)
分两端:前段——部分
后段——轴线南北向,正对主峰(钟山),依次为大红门、棱恩门、棱恩殿(下为隧道穿等)宝城(圆形)当于宫或攒宫地宫在宝城下
⑵ 十三陵:(北京)
① 以天寿山为屏障,北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
② 总体布局特色:
◆ 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居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 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处一座五间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
◆ 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象生到龙凤门(相当棂星门)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
置石象生、碑亭之类。
◆ 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 也很丰富
⑶ 长 陵:(十三陵最宏伟的)明成祖
① 布局:
陵园由墙垣包绕,其前方的方门三孔
入门庭院内设神吊炉,北为棱恩门(五间歇山殿|)
入门为棱恩殿(九间重檐庑殿),过棱恩殿为宝城前院
方城明楼前设五供石,明楼实际是碑亭,不是享殿上宫献殿取消
② 上宫献殿自长陵开始取消,祭祀集中于下宫、上下宫喝而为一
③ 自明代以后,不再见方上陵体,宝城皆为圆形
④ 清陵完全继承明陵制度
宝顶宝城——明代孝陵首创,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为“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城垣包绕称为“方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8、清 陵:
◆ 仿照明朝
◆ 总体布局:
? 总入口:棂星门、神道石象生、碑亭及华表
? 各陵:(不单独用石象生),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大殿(隆恩殿)及左右配殿;石平桥、月台、花门(琉璃门)五供(宝瓶一对,香炉一对,海山居中)、平桥、礓礤;方城(上立碑亭)月牙城(后为哑巴院)、宝城(陵山封土)及其周围罗圈城
◆ 河北易县清昌陵: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巴院”,而正对方城之墙称为“月牙城”
9、王建墓:
? 五代前蜀国,成都城西
? 特点:① 前、中、后三室结构相同,惟尺度差别,使墓室结构容易衔接
② 采用肋拱可减少模架,简化施工
③ 墓室地面标高与室外地面相近,几乎是平地起坟,而不深入地下,非常罕见
10、岳飞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