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宗教建筑
一、佛教寺庙:
1、起 源:
⑴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正式传入中国
⑵ 洛阳白马寺,中国史载最早的平面,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汉明帝时期
2、佛教本土化: (四大佛山)
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道场)
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道场)
四川峨眉山 (普贤菩萨道场)
3、佛教寺院的构成:
⑴ 汉 代: 以塔为中心的庭院,塔院
⑵ 南北朝: 以佛殿为主
多进庭院布局“舍宅为寺”“前塔后殿”
⑶ 唐 代: 寺塔并列
? 以塔为中心逐步较为以楼阁为中心的转型期
? 双塔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 钟 楼:出现于晚唐,立于南北轴线东侧
◆ 鼓 楼:出现与明中叶,立于钟楼对应西侧
◆ 罗汉堂:田字形,最早见于五代
◆ 转轮藏:创于南朝,遗物以宋代最早
◆ 戒 坛:宋代开始
⑷ 宋 代:寺庙形制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⑸ 明 代:形成标准的寺庙形制
4、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⑴ 主要特征:
① 面阔7间 进深8架椽, 单檐四阿顶,屋面坡度平缓,举高约1/4.77;斗拱宏大,约为柱高1/2;出檐深远,出挑3.96m
② 台基低矮,内外两圈柱,柱高相等 —— “金厢斗底槽“
采用三角形屋架与圈梁结构的结合(更利于抗震、抗风)
③ 圆直柱,上端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斗拱作用发挥最完善
④ 脊槫径下不施侏儒柱,而仅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脚,天花用平闇
⑤ 门窗用直棂窗,吻为鸱尾,没有仙人走兽
⑥ 大殿外观间接、稳健、恢宏
色彩简单,屋顶用灰瓦,斗拱层和柱子用红色,之间用白色,基座用金色
⑵ 剖面特点:
① 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
② 分明栿,草栿两层.(明清称梁,唐宋称栿)
③ 运用了叉手托脚
⑶ 立面特点:
① 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
② 正脊--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
③ 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
④ 没有仙人走兽.
⑤ 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
⑥ 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
⑦ 斗拱肥硕.
⑧ 出檐深远.
⑷ 内部空间处理:
① 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
② 尺度把握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
③ 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闇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
④ 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明 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宋代明伏常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草 伏——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为草伏,是和天花下的明伏相对而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