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融合
1、 ①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战中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②公元208
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③公元220年开始,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
2、熟悉并掌握《三国鼎立形势图》中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从西晋中期开始,由于中原混乱, 北方人口大量
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江南自然条
件好,从而促进了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①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②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通汉婚。③政治制度: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 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一)
1、 南北朝时祖冲之把圆周率的精确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是当时世界上最
精确的圆周率数值,领先世界1000多年。
2、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地理学巨著;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3、 东汉名医华佗制成“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全身麻醉药剂,比欧洲早
1600多年;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被后人称为“医圣”。
4、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我国最早的文字);铸刻在青
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和金文之后,汉字形体先后出现小篆、隶书、楷书等,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
5、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张:①、主张实行“仁爱”; 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去教化人民。②、强调“礼”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主张:①、注意因材施教。②、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③、要求学生要经常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④、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学习态度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 百家争鸣
①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做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提出“国君是舟,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观点。(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
②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韩非。他强调“法治”,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国家。
③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提出了“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战略思想。
7、 东晋的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写的字,端庄清秀,“飘
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8、 顾恺之是著名画家,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五、 繁荣和开放的社会
1、隋朝大运河
开凿目的:为加强对东方和江南地区的统治,方便从南方运输粮食和布帛。
隋朝大运河于605年开始开凿,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自北向南),长达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凿的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识读《隋朝大运河》图并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意义)
2、 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期间,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严惩不法官吏。这些
措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里,便出现了人口繁荣、仓廪充实的局面。隋文帝的年号为“开皇”,所以,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叫做“开皇之治”。
3、贞观之治:
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要求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于任用贤才;善于纳谏。在其统治时期,君明臣贤,励精图治,农民负担较轻,唐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祥和安定的气象,国力增强。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4、民族政策 ① 唐太宗以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 ②汉藏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后来,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密切了汉藏两族的联系。)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有“贞观遗风”。
6、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景做宰相,裁汰冗员,注意考核地方官,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勤俭节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统治前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达到鼎盛阶段,史称“开元盛世”。
7、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手工技术的进步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便于耕作的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制瓷技术有很大进步,陶器以“唐三彩”最为著名。
8、唐朝时,大城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9、唐朝的对外关系
唐朝时,著名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天竺(今天的印度)取经,为中印文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唐玄宗时,鉴真和尚曾经六次东渡日本,最终到达了日本,在日本广泛传播唐朝的文化成就,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10、 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的特点)。它初创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隋文帝时期,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时,武则天不但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而且有时还把应考的人集中到宫殿,亲自出题考试,开创了殿试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面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任官三者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唐朝后来科举考试重诗赋,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了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作用。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至清朝),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