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知识整合
1.政治
(1)三省体制逐渐形成: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
(2)“九品中正制”:①内容: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②不足:世家大族凭门第入仕;有才而出身低微的人难在地方和中央任高官。③结果:随着世家大族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2.经济
(1)农业:北魏实行均田制。
(2)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草市”(南北朝)。
3.文化
(1)思想宗教:随着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2)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楷、行、草书成熟,出现钟繇(三国)、王羲之(东晋)等书法名家。
(3)绘画:总结了许多绘画理论,出现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著名画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3)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2.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5)迁都洛阳。(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作用: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②加速封建化。③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导学要旨
各教材都介绍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理清线索
线索一: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线索二: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2.明确内涵
三套教材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解释实质相同,文字表述差异较大。如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南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一种自上而下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3.拓展认识
借助史料理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实施背景和制度本身不足。通过典型材料,联系现在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英国的文官制度等内容,认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中国教育、文化,以至民风、官风、世风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