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
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3年6月。
(2)地点:广州。
(3)主要内容: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4)提示:国共两党合作并不是共产党并入国民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共产党员都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种形式容易被国民党接受,也有利于共产党员以合法的身份公开领导工农运动。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时间:1924年1月。
(2)主持者:孙中山。
(3)地点:广州。
(4)共产党代表: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5)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7)思维延伸: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我们把它称为旧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是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可见,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同中共二大通过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8)思维延伸: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原因。
(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①国民党方面:辛亥革命后,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先后领导过多次革命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为了寻求继续革命的道路,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新的支持力量。②共产党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遭受挫折,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还不够强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寻找同盟军。正当孙中山为寻求革命道路而深感苦闷、彷徨之际,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孙中山是一位具有崇高威望和久经风雨考验的革命领袖;国民党在当时是代表进步力量的政党,社会影响大。
3、黄埔军校的建立。
(1)帮助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
(2)时间:1924年5月。
(3)地点:广州黄埔。
(4)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5)规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
(6)贡献: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7)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8)思维延伸: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9)注意: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之一。其特点是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10)相关链接:广州国民政府是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的一个革命政府。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将黄埔军校学生军和驻扎广东的各省地方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二、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
(1)决定北伐者:广州国民政府。
(2)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开始标志: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4)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5)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
(6)胜利进军:①两湖战场: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叶挺率领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②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③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7)影响: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8)注意: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席的地区。他们在列强的策动下连年混战,使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因此,他们成为首先要被消灭的对象。
(9)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①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
②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性。
③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④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10)叶挺,广东惠阳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孙中山侍卫营营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作为北伐军的主力先锋,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叶挺也因此成为北伐名将。
2、工农革命运动的开展。
(1)农民运动:北伐军经过的农村,爆发了疾风骤雨般的农民运动,给了北伐军极大支持。
(2)工人运动: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表现: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②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政变”。③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3)影响: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4)思维延伸: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1)历史意义: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虽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最终失败,但仍具有其深远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次运动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运动中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也经受了一次革命洗礼,为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2)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一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二是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5)注意:南京国民政府对内依靠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买办阶级,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执行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内外政策,这个政权执行的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6)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客观上来看,一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采取突然袭击。
(2)从主观上来看,一是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二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3、东北易帜。
(1)背景:①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②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2)时间:1928年底。
(3)经过: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4)意义: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知识拓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蒋介石一手策划下,1927年4月12日,上海帮派头子黄金荣、杜月笙组织流氓袭击工人纠察队。随后,蒋介石军队以“工人内江”为由,强行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支,并打死打伤工人300多人。4月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几万工人、学生、市民上街游行。游行队伍在宝山路遭到蒋介石军队的血腥屠杀,死亡100多人,受伤者无数。随后,蒋介石下令封闭上海总工会和一切革命团体,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几天之内,就有300多人遇难,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