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目录导航
[编号: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广西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分类: 初中竞赛
上传用户: 家教网0914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10-12 17:55:16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19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知识点:

一、           七七事变

1、  时间:193777日。

2、  别称:卢沟桥事变。

3、  过程: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4、  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注意: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

5、  爱国将领: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6、  结果:1937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7、  七七事变是偶发事件,还是蓄意挑衅?

七七事变是日军精心策划,蓄意挑衅。因为:(1)日军先举行军事演习,为调兵遣将作了准备,为士兵失踪的借口留下伏笔。(2)演习地点选择在卢沟桥附近,这是当时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3)强行入城遭拒,日军当即开炮轰击,这说明日军早已准备扩大事端。

8、  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1)       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人民的抗战属于局部抗战;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2)       卢沟桥事变前,中国的抗战在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局部地区展开;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各阶层均投入到抗战中来。因此,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比以前涉及的地区更广、人员更多、力量更强大。

项目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间

1931918

193777

性质

日本帝国主义局部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政府态度

不许军队抵抗,力避事态扩大

命令军队奋起抵抗,全面抗击侵略

结果

日军很快占领东北三省,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相似点

两次事变都是日本蓄谋已久;都是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的结果;都是日军寻找借口率先发动的对华战争

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

1、  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2、  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改编。

(1)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2)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3、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       形成标志:1937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2)       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4、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第一次

第二次

不同点

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合作结果

中途破裂

维持到抗战胜利

中共成熟状况和采取方针

幼年,缺乏理论修养、斗争经验,党中央妥协退让,放弃领导权

成熟,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面临强大的敌人。(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5、  蒋介石抗日态度变化的原因:

(1)       日本全面侵华,亡国危险迫在眉睫,国民党政权若再妥协退让,必将为千夫所指,有丧失民心、动摇政权的可能。

(2)       日本侵略者势力步步紧逼,已直接威胁国民党政权的生存,并严重损害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蒋介石已无让步的余地。

6、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所采取的正确决策的结果,也是与国民党政府的政策转变分不开的。他的行程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也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三、           淞沪会战

1、  开始时间:1937813日。

2、  爆发: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穿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3、  抵抗:

1)姚子青率全营官兵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三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2)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陆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319378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三架日机,初战告捷。

4、  结果:193711月,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5、  影响: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6、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四、           南京大屠杀

1、  背景:193712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  罪行: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  多角度认识南京大屠杀。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2)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3)日本应该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于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

4)作为一名中学生,应牢记历史,更应该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准备报效祖国,振兴国家。

4、12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助记:本课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个一”,即一次事变: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一次会战:淞沪会战,日军进攻上海;一次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5、相关史事:19371218日,日军将囚于南京幕府山的男女老幼5.7万多人,全部用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在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均被刺刀杀戮。日军将全部尸体焚化。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两人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杀满150名中国人。

 

知识拓展:毛泽东与《论持久战》

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内流行着“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论调。前者片面强调中国武器和技术不如日本,鼓吹“再战必亡”;后者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迅速战胜日本。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毛泽东具体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日本发动的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中国进行的战争是反侵略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