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新中国的诞生
知道: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起第一
面五星红旗,朱德下达阅兵令,举行盛大阅兵式。
2、 西藏和平 解放的时间:1951年5月
3、 西藏民主改革:1959年西 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4、 抗美援朝:
(1)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时间:1950年10月
(2) 抗美援朝的结束: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理解: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北平
(2)任务:制定共同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
(3)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②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③定都北平,改名北京;④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 意义:①政协全体会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②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
立。
2、《共同纲领》:
(1)内容: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②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 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2)意义:①《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②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 基础;③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始了新纪元;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事件之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4、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威 望;③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④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17课 国 民经济的恢复
理解:
土地改革运动
(1)开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
展土地改革运动。
(2)内容:①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 农民,②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基本完成:到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外,全国普遍实行了土地
改革。
(4)意义:①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 革;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③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
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第18课 社 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知道: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
2、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理解: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1953年党中央制定,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内容: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②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
三改造”。
2、三大改造:
(1)概念:“三大改造”是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时间: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
(3)实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4)评价:
进步意义:①三大改造的完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②整体来说,在一个几亿
人口的大国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局限性:①改造中存在缺点和偏
差,表现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内遗留了一些问题。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 和处理不很适当。
3、 一 届人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及其意义: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③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