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一 |
沪教版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高二 |
沪教版 人教普通版(上) 人教普通版(下)
高三 |
沪教版 人教普通版(全一册)
必修一 |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必修四 |
人教版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选修1 |
人教版
选修2 |
人教版
选修3 |
人教版
选修4 |
人教版
选修5 |
人教版
选修6 |
人教版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二轮专题复习 |
货币 价格 消费 生产与经济制度 企业与劳动者 投资与融资 个人收入的分配 财政与税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方式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政府权力的行驶与监督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文化与社会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文化创新 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民族精神 走进文化生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运动、规律 意识 实践与认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价值观、价值选择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以美国为例 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活动原则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的道德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 面对科技进步的伦理引导 对环境的伦理关怀 生活与消费 投资与创业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经济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当代国际社会 文化与生活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展先进文化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探索世界的本质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三轮综合复习 |
消费 生产 分配 市场 公民 政府 政治制度 外交政策 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先进文化与文化建设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时事政治 三轮综合专题 最新模拟检测试卷
特别专题与汇总 |
外汇与汇率辨析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 贷款消费与适度消费 高考小专题 高考政治指导 高考政治相关汇总专题
[编号: ]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知识归纳表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课件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云南
所属阶段: 三轮综合复习
学科: 政治
专题/考点:
上传用户: 家教网0914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10-26 18:36:03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高中思想政治《政治生活》知识归纳表

单元

编号

内容

题型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

国家的含义:①国家由领土、人口、政权、主权构成,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②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③国家具有社会属性。

 

2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性质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根据国家性质的不同,国家有四种类型。

 

3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权利、主体)和真实性(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4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5

民主:①国家制度:共同管理国家事务→与“专制”对立。②原则: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民主具有阶级性。③民主制国家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专政是阶级的统治。(注意:专制≠专政。)

 

6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①立国之本;政治基石;政治保证。②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要求:民主;法治;服务;文化;民生。

 

7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8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1)公民的政治权利: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2)公民的政治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9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原则: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注意:这是指司法和守法的平等,不是立法的平等。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②权利与义务统一。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10

政治生活的内容:①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③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1

民主选举:(1)选举方式: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2)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确定。(3)珍惜选举权利: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③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12

民主决策:(1)民主决策的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3

民主管理:①农村:村民委员会。②城市:居民委员会。(注意: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乡镇属于基层国家机关。)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14

民主监督:(1)民主监督的渠道: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⑤民主评议会。⑥网上评议政府。(2)民主监督的意义:①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3)公民行使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注意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15

有序的政治参与:法律与规则。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

政府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2

政府的职能:(1)政治职能:民主政治建设;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打击违法犯罪。(2)经济职能: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3)文化职能:①思想宣传;②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①公共设施;②就业;③医疗;④社保;⑤人口;⑥环境。(5)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4

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和投诉的途径:①热线电话。②信访。③电子政务。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5

依法行政:(1)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程序正当;③权责统一。(3)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

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决策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7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1)权力是双刃剑。(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人大、共产党、政协、社会与公民、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4)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①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②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③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④真正做到劝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8

政务公开:(1)内容:①信息公开制度;②办事公开制度。(2)意义:①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②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9

政府的威信:(1)含义。(2)国家性质决定。(3)政府威信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4)树立政府威信的途径。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和地位: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门职权。(注意:区县及以上人大设立常委会,乡镇人大设立主席团。)(2)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

 

2

人大代表:(1)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2)产生:选举。全国、省市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区县、乡镇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产生。(3)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联系群众;接受人民监督。(4)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注意区分人大代表的权利与公民的监督权。)

 

3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我国的政体,根本政治制度。(2)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①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②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③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3)优势: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5

中国共产党:(1)党的地位:执政党(注意区分执政与行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党的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①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②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三个代表:①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②内容:生产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科学发展观:①主题: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②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

政党制度:(1)我国的民主党派。(2)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②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上独立,法律上平等)③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3)机构:政协。①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注意:政协不是国家机关)②主题:团结;民主。③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注意区分人大的职权和政协的职能)(4)优越性: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9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3)各民族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本质决定。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内容:①前提:国家统一。②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注意:民族乡是与乡镇平级的基层国家政权机关,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③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注意:民族自治地方的法院、检察院不属于自治机关。)④自治权:核心内容。(2)符合我国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3)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1

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的宗教状况:五大宗教。(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基本政策。①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3)弘扬科学精神。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三大基本政治制度。(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1

主权国家:(1)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3)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

国际组织:(1)含义。(2)分类:政府间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3)作用→具体分析: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3

联合国:(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2)安理会: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五大国一致原则。(3)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4)中国: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

国际关系:(1)内容和形式。竞争、合作、冲突是基本形式。(2)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3)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

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一致;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就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6

时代主题:(1)和平:①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的大国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突出。(2)发展:①空前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质量和知识经济。②突出的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国际新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7

世界多极化:(1)表现:若干政治经济力量中心。(2)意义: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3)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8

国际竞争:(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2)综合国力:①基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物质力量。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重要组成部分。

 

 

 

 

 

9

外交政策:(1)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②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