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核心记忆知识归纳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2.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需求定律: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②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相关商品: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在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供给定律)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二)消费
1.消费的重要性: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投资、出口(外需)和消费(内需)。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
(1)根本:发展生产,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决定消费)。
(2)主要: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3)稳定物价(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企业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质量、价格、服务、品牌)。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实施“走出去”战略。
5,承担社会责任。
(四)就业
1.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者通过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就业的措施
(1)党和政府: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针。(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2)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
(2)实现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比重,两个同步)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六)财政
财政的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地区差距、行业差距)
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七)市场经济
1.市场调节的优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进行的。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的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调节的缺陷: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八)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①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②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九)主题主线
1.主题:科学发展观
(1)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4)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2.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经济全球化
1.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载体是跨国公司。
2.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合作,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消极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会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不断加剧。于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一国的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的秧及他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4.提高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形势。
(3)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4)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5)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6)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