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史学范式
|
理解与认识
|
革命史
范式
|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
现代化
范式
|
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
整体史
范式
|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明史
范式
|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
社会史
范式
|
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
4.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不要误认为是英法联军攻陷了广州城。
(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是《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的是《南京条约》。
(3)《北京条约》的赔款是“对英法赔款各赠至800万两白银”,避免两点失误:一是误认为“对英法赔款各增加了”;二是误认为“对英法赔款共计800万两白银”。
(4)“增设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规定而不是《天津条约》,开辟“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是《天津条约》而不是《南京条约》。
第二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
阶段特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走向深入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古老的中国走出了“器物变革的重要一步,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行了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1894年,孙中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一兴中会。
5.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6.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发展迅速,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并加速了它的灭亡。
7.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戊成变法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
(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理论准备。(4)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5)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内容
(1)政治: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等。(3)文教: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遣留学生;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等。(4)军事:建新式军队,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等。
3.评价
(1)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2)进步性: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利学文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启蒙性:它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2.民族资本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诞生。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社会生活
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
三、文化
1.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出现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康有为的思想
(1)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2)用儒家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3)坚持渐进变革,只能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共和。
梁启超的思想
(1)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2)要建立“新’’的中国,必须先培养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自新国民。(3)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好的政体要实现立宪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定一部宪法和培养有资格的国民。(4)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5)宪法的权威高于一切。
导学要旨
1.综述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2)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文化: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习俗。(4)发展趋势: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中国民主革命任务。
2.归纳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的特点
(1)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建反侵略性质。
(2)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3)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4)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5)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第三节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时期(1901-1927年)
阶段特征
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跨越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统治)两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下层代表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知识整合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1901~1912年)
1.政治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1912年春,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孙中山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①主张改良: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②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创立兴中会,踏上民主革命道路。③成立革命政党:1905年成立同盟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④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⑤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
(2)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否定独裁专制,赋予国民权利。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
(3)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
2.历史评价
(1)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2)高举三民主义大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促进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高涨。(3)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参加护国运动,发起护法运动。(4)开创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
2.经济与社会生活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③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④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⑤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詹天佑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1)中两结合,建造滦河铁路大桥。(2)修筑京张铁路等铁路工程,自行设计和修筑“人”字形铁路。创造了中国铁路史奇迹。(3)督办粤汉铁路。(4)监管中东铁路。
2.历史评价: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3.文化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1905年,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没落(1912~1919年)
1.政治
(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2)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连遭挫败,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困境。
(3)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1912~1919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轻工业发展较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2)社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文化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后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年)
1.政治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3)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4)1924~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5)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6)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7)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士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2)社会生活:①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彤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②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势。
3.文化
(1)1919年,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勃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1924年,动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从中共创建到大革命时期(1921~1927),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导学要旨
1.五四运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复习这段历史有几个方面的材料必须重视
(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述。
(2)了解关于五四运动的主要观点,如关于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性质和领导者,五四精神与主旨等的不同见解。
(3)关于五四周年的纪念性文章,如李长春2009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认为:“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
2.要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必须理解中共成立的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够党中国共产党(不再是资产阶级的够党领导);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新的斗争策略和莽命方法——统一战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等;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
3.学习新文化运动可以将其放在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历史传承)审去综合思考
第四节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27-1949年)
阶段特征
本阶段是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同时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的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有所发展的十年,推动了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同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知识整合
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政治
①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失败。②1927年8月,南昌起义,中共走上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③1927年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④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⑤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⑥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定都瑞金。⑦1934~1936年,红军长征。⑧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②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2)社会生活:①电影成熟,《渔光曲》获国际声誉;②《义勇军进行曲》传唱;③《红色中华》、《中央日报》针锋相对。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3.文化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政治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②1937年8~11月,淞沪会战。③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④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⑤1942年初~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⑥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2)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3.文化
①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②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的斗争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抗日战争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2)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3)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2.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1)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2)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民主运动。(3)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4)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政治
①1945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署。②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③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④1948年秋,开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⑤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⑥1949年4月,渡江战役。⑦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迫,民族工业陷入绝境。②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
(2)社会生活: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
3.文化
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准备。
导学要旨
1.整合“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等考点,探讨中共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南昌起义是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长期占领大城市,重走北伐战争道路的尝试。秋收起义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建立,在实践上开始走上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广州起义最终证明了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注意:在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是最杰出的代表。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是其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他提出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是“工农武装割据”。其要义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2.抗日战争史是学习的重点
(1)对“侵华日军的罪行”,可采取宏观概述、次第展开的方式。如野蛮的暴行重点介绍日军发动的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等。对于抗战的特点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一是“全民族”,二是“共同抗敌”。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是学习的重点,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意义”;二是探讨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经验”。
(3)关于抗战胜利的原因其要点如下:在中共倡导、推动并坚持和发展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国共两党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是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人民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加快了抗日战争决定性胜利的进程。
3.解放战争史
考纲要求较低,注意结合地图复习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状况,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4.学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将其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化的整体框架内去了解
5.用列表的方式呈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间
|
历史背景
|
变化表现
|
鸦片战争后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
1912年
|
由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
新中国成立
|
新中国的建立,政府的强制行动
|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了。物质生活上出现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
|
改革开放后
|
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日趋宽松
|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
热点链接
1.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影响
(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中国历史迈入近代。
(2)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半殖民地程度开始加深。
(3)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4)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腐朽垂死的清政府再次出卖国家主权,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5)1937~1945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凶恶的敌人,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最终,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败。
2.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及认识
(1)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近代前期: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②近代后期:除了原有的三种经济形态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其中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日益发展壮大,最终赢得了胜利。
(2)对中国近代经济的总体认识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思想上,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中国近代各阶级的强国思想
(1)地主阶级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探索历程,先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继而主张洋务思想,兴办近代企业,与西方抗衡。
(2)资产阶级的思想
在学技术之路没有达到目的之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把目光转向西的政治制度。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引发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大大推动了维新变法;在君主立宪的尝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开始了民主共和的伟大尝试,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民国以后,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人士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
(3)无产阶级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成果便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引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渐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
4.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①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②1927年,“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完全破裂。③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④国民党对人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后,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
历史思考:事实说明,两党合则国兴,分则是民族和人民的不幸。
5.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1)第一次:①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此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2)第二次:①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3)第三次: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中西类比
一、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
项目
|
明治维新
|
戊戌变法
|
社会背景
|
①人民的反抗。②新兴地主、商人的不满。③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级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
|
①封建危机严重。
②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
领导力量
|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
具体措施
|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力量强大,无法推行。
|
国际环境
|
①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②列强忙于本国事务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
①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②帝国主义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