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
1.对西方
(1)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升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2)促使资本主义制度扩展和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经稳定的国家,如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民主范围有所扩大;未能建立稳定政治制度的国家如德国、法国,则通过颁布宪法,将政治制度明确下来。(3)是欧洲各国工人阶级力量逐步加强,导致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2.对中国
(1)外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2)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逐渐出现,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联系
1.工业革命一市场、原料产地一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一洋务运动兴起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列强的资本输出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一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4.列强(尤其是日、美)掠夺一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从性质上说,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运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1)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批判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2)中国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3.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借助传统文化,便于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十分繁荣,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可借鉴其反对天主教的神学禁锢;(2)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高,资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的专制主义源远流长,难以借鉴。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命题观点
(必须知道的知识点)
1.近代前期
(1)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近代中国的开端。
(2)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与开始。
(3)“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4)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等。
(5)救亡图存是19世纪最后30年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6)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先河。
(7)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建设和破坏的双重作用。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8)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0)国家与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1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近代后期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强领导。
(3)新旧三民主义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旗帜。
(4)马克思主义开始扎根于中国大地,并逐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5)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及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
(6)中共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7)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8)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损,保证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是两党共同的根本利益。
(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
第三章 中国现代史
宏观概要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传统史学一般把共和国史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第一节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
本阶段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舣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民主法治建设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③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对外关系
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②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1953、年12月,局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⑤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建设
①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②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③1953~1956年,三大改造。④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2.社会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其他类型的报刊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③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④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⑤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三、文化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②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③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④《茶馆》、《蔡文姬》和《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李四光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1)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2)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3)大型油田相继被发现,打破了“中国贫油论”。
2.历史评价:(1)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入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导学要旨
1.关于建国初期三大民主制度
应明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的政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新中国新型的政党制度。
2.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是我国外交事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时期。
50年代,面对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尖锐对抗,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打破孤立,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并直接带动了中国与日本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关系的发展。在其后的交往中,中美关系的焦点是台湾问题,中日关系的焦点则是历史反思。
3.过渡时期在经济上的主要内容是三大改造。
对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内涵,人民版和人教版叙述均不细致,学习时要结合一些试题和老师讲授,弄清这一运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所有制变革是从农民的个体所有到社会主义公有。与之相对应,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也主要在农村展开,也是变革生产关系,但所有制变革主要体现在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终点,改造后,民族资本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实现了“脱胎换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