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1)参与和领导土地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2)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文革”中受到迫害。“文革”结束后支持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3)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2.历史评价: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0世纪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2.科技文化教育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党和国家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2)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3)文艺领域出现了以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211工程”计划。(5)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6)2003年,中国“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
导学要旨
1.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起点,更是建国60多年中的关键点、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前后两个三十年有着工作重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差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既见诸于政治史(必修一),又见诸于经济史(必修二)、文化史(邓小平理论,必修三),还见诸于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在这些内容中,关键是经济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施改革开放的决定。
2.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命题者更关注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制度是新中国的又一次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近年来,已有十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农业、农民、农村),而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真正起点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这一制度的学习,要弄清如下基本问题:①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广大农民长期在饥饿线上挣扎。②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④改革后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依然是公有,农民获得的是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
3.对外开放是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不仅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的外交。使中国逐渐融人世界。学习时要注意新时期开放与近代列强侵略下的“开放”有本质区别:过去是中国在主权逐渐丧失下的被迫开放,是为适应列强侵略而采取的被动反应,今天的开放是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的主动开放,是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而实施的积极战略。
4.1992年是新时期继1978年后的又一个关键年
在这一年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三个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当前我国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③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学习本专题内容还要注重两个结合
一是与当前的热点时政问题结合。二是与以前相关联的历史知识结合。如台湾问题,中、日、美国家关系问题,国际经济危机问题,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等。本专题是中国史的下限时期,命题人在命制综合性试题时很容易把古今中外放在一起,比如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问题、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问题、社会风俗与观念问题等。
热点链接
1.科学发展观
相关理念与史实:人文主义、民本思想、民生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关注民生;科教兴国;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知识经济与新经济等。
涉及高考考点: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选考内容考点: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邓小平。
2.经济发展道路、模式、经济体制、发展战略
相关理念与史实:“海禁”政策与闭关自守政策、重商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干预与市场作用相结合、英国的圈地运动、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与结局、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用、特点与各自局限性、斯大林体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战略等。
涉及高考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农问题、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建设
相关理念与史实:以农为本、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工商皆本的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农民的负担、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古代农业主要特点与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失误、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举措、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方面的措施和政策、新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涉及高考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大国崛起、国际关系与外交战略、方针
相关理念与史实:
国家利益至上、霸权主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殖民扩张、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斗争、抗日战争、新中国外交活动、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苏争霸、苏联解体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涉及高考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经济政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西类比
一、苏(俄)中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异同
1.相同点
(1)政治上:①都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②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③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2)经济上:①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②都开展有计划地国民经济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后盾。③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④都曾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⑤都把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收归国家,由国家经营。
(3)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依据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不同点
(1)国际背景不同:十月革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面临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新中国是在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过渡的时间相差较大: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基本上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近20年的时间。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大致经历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两个时期,仅用近7年的时间,与苏联相比,时间要短。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不同:苏联比例失调,中国比例适合。
(5)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式不同。
二、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的对比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三权分立”制度
|
经济基础
|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
|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
|
行政权力主体
|
全体人民
|
资产阶级
|
活动原则
|
民主集中制
|
分权制衡
|
性质
|
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
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
政党制度
|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
在西方国家,实行的是两党制或多党制,政党操纵选举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同点及优势
1.运行机制的相同点:均符合市场经济的特征:自主经济、平等经济、竞争经济、开放性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还具有以下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很强的调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