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页——>>资源平台——>>文综——>>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青海页面)
文综 高中同步 高考 自主招生 其他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目录导航
一轮基础复习
高二 |

高三 |

二轮专题复习 |

三轮综合复习 |

特别专题与汇总 |

[编号: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所属地区: 青海
所属阶段: 一轮基础复习
年级: 高三
学科: 文综
资料版本:
上传用户: 家教网2021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12-8 17:25:01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第二节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阶段特征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整合

一、秦朝

1.政治

(1)走向“大一统”: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公元前22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确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3)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诸卿(“三公”职责、宰辅制度的特点);朝议制度。

(4)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职责、任命,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2.经济: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

3.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主要活动与贡献

1.兼并六国: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等方略。于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六国。

2.巩固统一:(1)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3)南服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4)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交流。(5)统一度量衡。(6)修筑以成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7)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历史评价

1.功:(1)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3)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等。

2.过:(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地灾难。(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西汉

1.政治

(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2)王国问题:由来(异姓王、同姓王);贾谊、晁错主张“削藩”,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3)相权的变化:汉初相权大(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削弱相权,实行“中朝”“外朝”制度,相权削弱。

(4)监察体制: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5)选官制度:察举制。

2.经济

(1)“重农抑商”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农业:①牛耕普及:推广耦犁(西汉赵过);犁壁出现。②铁制农具的推广:曲柄锄、大镰;耧车。③耕作技术:赵过推广代田法。④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⑤水利:漕渠、白渠和龙首渠,“井渠”。

(3)手工业:①盐铁专卖:从汉武帝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②纺织业: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开辟丝绸之路。③冶铁:西汉高炉炼铁,炒钢和铸铁柔化技术;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4)商业:①市:西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②商业都会: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3.文化

(1)科技文化:①文字:隶书创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楷书、行书、草书大多源于汉。②文学:汉赋(作家、作品)

(2)思想:①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取得封建正统地位。②太学的创办:时间、概况(官立学校、“五经”作教材)、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并敢于批判时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东汉

1.政治

(1)选官制度:察举制。

(2)外戚、宦官专权:东汉后期100多年间,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2.经济

(1)农业:①耕作方式:某些地方出现一牛挽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②水利: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陶瓷(早期生产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3.文化:蔡伦与“蔡侯纸”。

导学要旨

1.关于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朝历史突出的是制度建设,秦朝制度建设在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皇帝制度”的由来;

二是皇权政治的内涵和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制度的典型特征,人教版概括为“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两个方面。人民版作了这样的概括:皇帝独尊、皇帝独裁(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制约);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影响国家决策;“家天下”下的君臣关系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三是秦朝的中央官僚制度建设: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使行政权(丞相主持)、军权(太尉主持,实为虚职,由皇帝独揽)、监察权(御史大夫主持)分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管辖。

四是郡县制度的建立。秦通过郡县制度,组成了严密的垂直统治网,将地方权力集中于朝廷。

2.关于汉代中央集权问题

中国历史上,政治领域统一与分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地方割据与反割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在反复地进行着。

(1)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反映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的胜利。郡国并行制是几套教材共有的内容,是值得关注的命题点。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人教版和岳麓版共同涉及的内容。

(2)汉武帝对相权的削弱,则反映了君权对相权斗争的成功。相权在汉代的削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3.关于西汉经济

西汉经济中,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是特别需要关注的。汉代是铁犁牛耕逐渐普及的重要时期。几套教材都提到了汉代的耦犁(二牛抬杠)、耧车。赵过是一个对汉代农业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代田法以及耦犁和耧车的创制都与他有关。耦犁(二牛三人)、耧车要熟悉教材提供的插图。人教版提到的犁壁及其进步意义也要注意。

汉代的官营手工业和盐铁专营制度是几套教材共同涉及的内容。

汉代的商业是繁荣的,所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汉代的“市”在经营时间和空间上受国家的严格控制。

4.关于秦汉文化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思想领域的一个突出事件。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其学说包容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董仲舒的中心思想是“大一统”思想;所提出的最重要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重要的理论工具是“天人感应”学说。

5.关于东汉的历史

教材中关于东汉的内容涉及不多,多属于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复习以识记具体的史实为主,如蔡伦改进造纸术、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等。

6.关于两汉的历史人物

汉武帝学习两汉历史,汉武帝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教材所介绍的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多发生在其统治时期,如政治:中外朝制度的形成;“推恩令”以及王国问题的解决。经济:赵过推行代田法,发明耦犁、耧车;实行盐铁专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在天下郡国设学校;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等。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知识整合

1.政治

(1)三省体制逐渐形成: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

(2)“九品中正制”:①内容: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②不足:世家大族凭门第入仕;有才而出身低微的人难在地方和中央任高官。③结果:随着世家大族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2.经济

(1)农业:北魏实行均田制。

(2)手工业:南北朝的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草市”(南北朝)

3.文化

(1)思想宗教:随着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2)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楷、行、草书成熟,出现钟繇(三国)、王羲之(东晋)等书法名家。

(3)绘画:总结了许多绘画理论,出现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著名画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3)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2.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5)迁都洛阳。(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作用: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②加速封建化。③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导学要旨

各教材都介绍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理清线索

线索一: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线索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1905)

2.明确内涵

三套教材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解释实质相同,文字表述差异较大。如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南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一种自上而下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3.拓展认识

借助史料理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实施背景和制度本身不足。通过典型材料,联系现在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英国的文官制度等内容,认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中国教育、文化,以至民风、官风、世风的影响。

第四节 隋唐时期(581907)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知识整合

1.政治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①三省名称与职权: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议国事的场所。②实质:相权分散、削弱,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③六部:设于尚书省下,具体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影响: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既限制了相权,又提高了效率,此后历代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的实行:①开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②正式形成: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④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把选才、任官之权,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3)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2.经济

(1)农业: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均田制的实行。

(2)手工业: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民间手工业也很发达,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

(3)商业唐长安城设有东、西二市,官府对商业进行控制(时间、率问)。草市、夜市较前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广州成为著名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3.文化

(1)科技: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2)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繁荣原因、李白和杜甫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3)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形成的三体);草书名家(张旭、怀素);行书名家(颜真卿)

(4)绘画: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贞观之治:①政治方面: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②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③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③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④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宫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⑤接受松赞干布求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3)开放的对外政策:设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等。

2.历史评价

(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学要旨

1.注意上连魏晋下接宋元的思想文化史内容。文学的唐诗、宋词、元曲是重点内容

需要关注的是细节,如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宋代柳永、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书法的“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代书法“颠张(张旭)狂素(怀素)”将狂草带引至巅峰;欧(阳询)、虞(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将楷书推向极至。

绘画领域关注山水画、文人画和风俗画的特点;张择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透露出的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等。

另外,唐宋还是综合命题的重要区域,如从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着手来考查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文学、艺术作品的平民化、通俗化同、曲、风俗画;娱乐场所瓦子)等。

2.要注重以隋唐、唐宋、两宋为时限的问题进行综合思维

通史学习不可忽视对一些重要朝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要成就的归纳概括。如以唐或宋为主题,将涉及这两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实进行归类,形成系统的整体的朝代知识。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第五节 宋元时期(9601368)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知识整合

1.政治

(1)宋加强中央集权: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宋太祖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宋初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却造成了三冗的国家财政危机。

(2)中央机构的变化:①中书门下的设置: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宋设路、州、县三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2)手工业:①工匠:宋代匠户为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人专门户籍。②制瓷:宋代制瓷技术发达,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③纺织:织锦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3)商业: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突破坊、市限制,商品经济发达(纸币交子、草市);元大都是著名城市,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文化

(1)理学:①代表:二程、朱熹。②主张:万物皆只一个天理格物致知以贯通明存天理,灭人欲。③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文学: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3)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

(4)绘画: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5)科技: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深刻影响了世界。

王安石变法[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2)积贫积弱:财政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3)直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4)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2)强兵之法: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

3.作用(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4.局限性(1)新法的实行显得操之过急,执行导致走形。(2)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3)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5.结果(1)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导学要旨

1.政治史应关注三个方面

(1)君权与相权之争:注意三个时期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②北宋——“二府三司辅政体制的建立;③元朝——省制(中书省)

(2)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是复习的重点,省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经济史应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的发展

这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城市商业经营时间的变化(由按时开市、闭市到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二是城市商业经营空间范围限制的变化(由坊市制到坊市制的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其中汉、唐、宋是三个关键的朝代。

3.宋代理学是复习的难点

理学指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其特点是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

理学的内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这个学派首先提出,作为其哲学的本质特征。程朱以“理”作为其哲学最高范畴、宇宙本原。认为理既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概括和升华,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以往任何哲学的独特的理论形态。

(2)理学家都强调遏人欲,存天理或“存天理,去人欲”,企图通过哲学的思辨,把封建道德、伦理和等级制度安放在理的宇宙观和人性论的基础上。

(3)“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理学尊信的主要经典,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新的不同诠释获得了新的意义。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