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首页——>>资源平台——>>文综——>>学科竞赛(青海页面)
文综 高中同步 高考 自主招生 其他
学科竞赛目录导航
[编号: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所属地区: 青海
年级: 高三
学科: 文综
分类:
上传用户: 家教网2021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12-8 18:06:38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第二节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20世纪90年代初)

阶段特征

本阶段从194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

知识整合

一、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1955)

1.政治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③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北约。④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⑥1955年,苏联牵头成立华约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系形成。②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2)主要表现:①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②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

(3)特点:二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2.七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的启示

(1)缓和是可行战略。(2)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

 

2.经济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署。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1949年,苏联牵头成立经互会。

(4)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5)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文化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50年代,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551991)

1.政治

(1)1961~1973年,越南战争。(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4)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5)1988年,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6)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7)1990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8)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二战后连绵不绝的局部战争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朝鲜战争19506月朝鲜内战爆发;7月美军入侵朝鲜,195010月彭德怀率军入朝作战,19537月签订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特种战争”变成局部战争标志着战争由爆发到扩大;转折点:“新春攻势”,表明越南军民掌握了主动权;结束:尼克松实行“战争越南化”;1975年春,南越政权瓦解。越南实现了统一。

3.中东战争:经过巴勒斯坦战争、十月战争等,交战双方认识到矛盾不可能以战争解决,20世纪70年代起,埃及率先走上了同以色列和解之路,1978年埃以签订“戴维营协议”;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但困难重重。

4.印巴战争:二战后通过蒙巴顿方案,印巴分立,造成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居民之间的冲突;印巴发生三次战争。

5.两伊战争1980年至1988年两伊进行了八年战争,不仅造成两国经济的全面倒退,也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6.海湾战争1990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进攻,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结束。

 

和平与发展 [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战后世界人民反战运动高涨

(1)原因:①经历了两次大战的浩劫,世界人民渴望和平。②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③美苏冷战的威胁,造成世界不安宁。④局部战争的存在,对地区和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2)特点:①广泛性:知名人士、声年学生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②民主性:以集会、游行示威等和平抗议活动为主,基本上是合法斗争。③组织性:召开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成立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委员会和世界和平理事会。④普遍性:涉及世界各国以及众多的国际组织。⑤深入性:既提出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原则性宣言,又创办维护和平的专门组织。

(3)意义: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揭穿了战争谎言,推动了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依据

(1)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全球化,世界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2)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3)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时代潮流。(4)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共同愿望。

3.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1)战争危险依然存在。(2)和平力量不断增强。

 

2.经济

(1)1957年,《罗马条约》签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2)1964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3)19651982年,勃列日涅夫执政,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但是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4)1967年,欧共体成立。(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也日渐完备。(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7)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8)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9)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0)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进行经济改革。(11)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文化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摇滚乐《时代在改变》。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②1969年,国际互联网(因特网)问世。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④20世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导学要旨

1.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与影响

(1)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过程的代表性事件主要有: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此后,欧共体的发展沿着两条途径展开:一是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交织着向前发展的如从19731994年,欧共体经历了四次扩大;欧共体也由最初的关税同盟发展到今天的政治一体化等。

(2)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影响欧洲各国及欧洲政治、外交政策。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实力对比发生变化)。②如何重建战后世界特别是如何解决世界经济领域里的货币、贸易等问题,成为战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关键。

(2)特点:①美国为主导,美元处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为美国进行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③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但在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三节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至今)

阶段特征

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多极化和全球化、区域化。政治上,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目前主要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经济上,新经济”(知识经济”)兴起,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深入发展。

知识整合

一、政治

①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②1997年7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③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④2001年911日,“9·11”事件。

二、经济

①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②1992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③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④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⑤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⑥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问世。⑦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⑧2001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导学要旨

1.世贸组织建立的影响

(1)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旨在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2)标志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

(3)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这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4)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1)原因:①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②跨国公司正在跨越国界、洲界,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③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2)主导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不仅垄断了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而且通过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压低初级产品价格等手段,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因为它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热点链接

1.两极格局的特点、影响与瓦解

(1)特点: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对抗;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战争);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2)影响: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两极格局,一方面由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另一方面,由于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两强为核心的,是大国主宰世界的表现,两大集团日益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3)瓦解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199112月苏联的解体。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1)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余粮收集制在实施中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1925年,苏俄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利: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弊: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时期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

5.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经济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2)保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3)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政策,成为资本主义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4)新政仅仅是在解决引起经济危机的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上初见成效,并没有消除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6.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利弊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工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7.新经济成为一种趋势

(1)含义: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2)新经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经济持续增长;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④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⑤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中西类比

一、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大战、内战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困难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文革

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扩大生产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借以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容

工业、农业、流通、分配,农业为核心

金融、工业、农业、福利,工业为核心

农业、工业

作用

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生产得以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

相同点:都面临经济困难的背景;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改革内容都比较全面;都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

体制僵化、丧失活力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逐步推进,比较稳定

结果

改革失败、国家解体

成就辉煌

三、中外历史上三种不同发展

比较项

斯大林模式

英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资本主义市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命题观点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