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减数分裂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四分体时期
四种精子
(一种卵细胞)
四分体 交叉 互换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第
38 页
4.4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与配子类型的关系
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叉互换
1、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进行自由组合,所以形成不同种类的配子
2、配子(精子、卵)种数等于组合数
|
配子种数=
2n( n 为同源染色体对数)
|
|
|
3、组合数又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有关
|
|
|
|
|
|
4、每一个精原细胞分裂都只形成两种精子
|
与同源染色体对数无关
|
|
|
|
5、每一个卵原细胞分裂都只形成一种卵子
|
|
|
|
|
|
|
|
|
6、要产生
|
2n 种精子至少需要
|
2n-1 个精原细胞参与减数分裂
|
|
|
|
7、要产生
|
2
|
n 种卵细胞至少需要
|
2n 个卵原细胞参与减数分裂
|
|
|
|
8、当有 m 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
|
①当 m< 2n-1
|
,则生成的精子类型最多为
|
2m<2n 种
|
|
②当 m≥ 2n-1
|
,则生成的精子类型为
|
2m =2 n 种
|
|
|
|
|
|
|
|
|
|
|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1、每一个精原细胞分裂都要形成
|
4 种精子
|
|
配子多样性
|
|
|
|
|
|
与同源染色体对数无关
|
的主要原因
|
|
2、每一个卵原细胞分裂都只形成
|
1 种卵子
|
|
|
|
|
|
3、 m 个精(卵)原细胞分裂时形成的精子(卵)最多为
|
4m( m)种,与染色体对数无关
|
|
|
|
|
( 不符合 2n 规律 )
|
|
4.5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以动物细胞为例)
比较项目
|
减数分数
|
|
有丝分裂
|
|
复制次数
|
1 次
|
|
1 次
|
|
分裂次数
|
2 次
|
|
1 次
|
|
同源染色体行为
|
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
|
无
|
|
子细胞染色体数
|
是母细胞的一半
|
|
与母细胞相同
|
|
子细胞数目
|
4 个
|
|
2 个
|
|
子细胞类型
|
生殖细胞(精细胞、卵细胞)
|
、极体
|
体细胞
|
|
细胞周期
|
无
|
|
有
|
|
相关的生理过程
|
生殖
|
|
生长、发育
|
|
|
数量
|
DNA
|
数量
|
|
染色体 (DNA) 的
|
4
|
染色体
|
4
|
|
变化曲线
|
2
|
时期
|
2
|
|
|
|
|
|
时期
有丝减数区分难,抓住几个关键点。
|
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开要减半。
|
|
助记词
|
再分过程同有丝,染色体中无同源。
|
|
有丝分裂要加倍,减数分裂看同源。
|
|
4.6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
|
|
|
|
子胚胚胚
|
|
|
|
|
|
提供生长素
|
|
叶芽轴根
|
|
|
|
|
|
多次分裂
|
球状
|
多次分裂
|
|
|
|
|
|
顶细胞
|
胚体
|
胚
|
|
|
|
|
|
|
|
|
|
|
|
受精卵
|
有丝分裂
|
|
|
植
|
|
|
|
|
供给营养
|
|
|
|
|
几次分裂
|
株
|
|
|
|
|
|
消失
|
|
|
|
|
|
基细胞
|
胚柄
|
|
|
|
|
|
|
|
种
|
果
|
|
子
|
胚
|
|
多次分裂
|
|
子
|
实
|
|
|
|
|
|
|
房
|
珠
|
受精极核
|
胚乳细胞
|
|
胚乳
|
|
|
|
|
|
|
或者消失
|
|
|
|
|
珠被
|
|
|
种皮
|
|
|
4.7 动物的个体发育
分化
外胚层
卵裂 分化 分化
受精卵 囊胚 原肠胚 中胚层
分化
内胚层
胚胎发育
表皮及其附属结构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骨骼、肌肉及循环、 幼
排泄、生殖系统等 体
肝脏、胰脏等腺体
消化道、呼吸道上皮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形成羊膜,
内有羊水,为胚胎发育提供水环境,防止震动、保护胚胎。
胚后发育
幼体与成体相似
直接发育
幼体 成体
变态发育
幼体与成体不同
你知道吗 判断必需矿质元素的标准是
①不可缺少性:缺乏不能完成生活史
②不可替代性:有专一缺乏症,加入其它元
素不可替代
③直接功能性:直接影响,不是通过影响土
壤、微生物等的间接作用
第五单元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进化
(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现代进化理论 )
5.1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注射
第一组
活 R 型(无毒)
|
健康
|
|
|
|
第二组
|
注射
|
|
|
|
活 S型(有毒)
|
死亡
|
|
|
|
|
注射
|
|
第三组
|
|
|
|
健康
|
|
死
S型(加热 )
注射
第四组 +
设想
格里菲思实验
艾弗里的实验
注射 分离
死亡
活 S 型
在死 S 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使 R 型细菌转化成 S 细菌
培养
加入
DNA
分离
|
蛋白质或
|
加入
|
培养
|
|
|
荚膜多糖
|
|
|
|
活 S型(有毒)
|
|
R 型(无毒 )
|
R 型(无毒 )
|
|
|
|
|
|
DNA 加
|
加入
|
|
培养
|
|
|
DNA 酶
|
|
|
|
|
结论
|
DNA 是“转化因子” ,即遗传物质
|
R 型(无毒 )
|
R 型(无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