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物的新陈代
Ⅰ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
2.1酶的分类
NADP(辅酶Ⅱ)
B族维生素
生物素(羧化酶的辅酶)
|
唾液淀粉酶含Cl?
细胞色素氧化酶含Cu2+
分解葡萄糖的酶含Mg2+
|
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将RNA自我催化。对生命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
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
酶促反应序列 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如
意义 各种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
2.3生物体内ATP的来源
ATP来源
|
反应式
|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
ADP+Pi+能量——→ATP
|
化能合成作用
|
有氧呼吸
|
无氧呼吸
|
其它高能化合物转化
(如磷酸肌酸转化)
|
C~P(磷酸肌酸)+ADP——→C(肌酸)+ATP
|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
肌肉收缩
吸收和分泌
合成代谢
生物发光
|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细胞分裂
矿质元素吸收
新物质合成
植株的生长
|
2.4生物体内ATP的去向
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比较项目
|
光反应
|
暗反应
|
反应场所
|
叶绿体基粒
|
叶绿体基质
|
能量变化
|
光能——→电能
电能——→活跃化学能
|
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
物质变化
|
H2O——→[H]+O2
NADP+ + H+ + 2e ——→NADPH
ATP+Pi——→ATP
|
CO2+NADPH+ATP———→
(CH2O)+ADP+Pi+NADP++H2O
|
反应物
|
H2O、ADP、Pi、NADP+
|
CO2、ATP、NADPH
|
反应产物
|
O2、ATP、NADPH
|
(CH2O)、ADP、Pi、NADP+ 、H2O
|
反应条件
|
需光
|
不需光
|
反应性质
|
光化学反应(快)
|
酶促反应(慢)
|
反应时间
|
有光时(自然状态下,无光反应产物暗反应也不能进行)
|
2.7 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较
|
C3植物
|
C4植物
|
光反应
|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
|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
|
暗反应
|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
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
CO2固定
|
仅有C3途径
|
C4途径—→C3途径
|
2.8 C4植物与C3植物的鉴别方法
方法
|
原 理
|
条件和过程
|
现象和指标
|
结 论
|
生理学方法
|
在强光照、干旱、高温、低CO2时,C4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C3植物不能。
|
密闭、强光照、干旱、高温
|
生长状况:
正常生长
或
枯萎死亡
|
正常生长:C4植物
枯萎死亡:C3植物
|
形态学方法
|
维管束鞘的结构差异
|
过叶脉横切,装片
|
①是否有两圈花细胞围成环状结构
②鞘细胞是否含叶绿体
|
是:C4植物
否:C3植物
|
化学方法
|
①合成淀粉的场所不同
②酒精溶解叶绿素
③淀粉遇面碘变蓝
|
叶片脱绿→加碘→过叶脉横切→制片→观察
|
出现蓝色:
①蓝色出现在维管束鞘细胞
②蓝色出现在叶肉细胞
|
出现①现象时:
C4植物
出现②现象时:
C3植物
|
2.9 C4植物中C4途径与C3途径的关系
2.10 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
C3植物
|
C4植物
|
结构原因:
维管束鞘细胞的结构
|
以育不良,无花环型结构,无叶绿体。
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效率。
|
发育良好,花环型,叶绿体大。
暗反应在此进行。有利于产物运输,光合效率高。
|
生理原因:
PEP羧化酶
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
只有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弱,不能利用低CO2。
|
两种酶均有。
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大,利用低CO2能力强。
|
2.11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
热能损失
光能损失→荧光、磷光
光能→电能→化学能(贮存)
|
2.1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N:
P:
K:糖类的合成和运输
Mg:叶绿素的成分
|
因地制宜:阳生植物种阳地
阴生植物种阴地
光质影响:蓝紫光照,蛋白质和脂类多
红光照,糖类增多
|
 
2.1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14.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由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
看作一层半透膜(本质是选择透过性)
|
主要由成熟细胞的中央液泡构成渗透系统
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