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6.2生物种间关系比较
种间关系
相互作用
能量关系
特点
事例
互利共生
共同生活,彼此有利。离开后彼此或一方不能生存。
地衣
大豆与根瘤菌
白蚁与鞭毛虫
蚂蚁与蚜虫
寄生
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离开后寄生生物不能生存。
蛔虫与人
噬菌体与细菌
虱子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
竞争
生活环境相同。
大多数情况下,和平共处,形成各自的生态位(生态灶)。
如果两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重叠,会导致一种生存一种死亡(上图)。
牛与羊
庄稼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消长上呈现“跟随”现象。
猫与老鼠
牛与草
狼与羊
其他关系
共栖(寄居蟹与海癸) 抑制(青霉菌与细菌)
传播(蜜蜂传粉) 腐生(分解者与死亡生物为食)
A
B
C
个体数
时间
6.4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J型增长
S型增长
特点:年增长率不变
事例:新引进的生物的早期增长接近“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引入美国时)
种群数量
K
种群增长率
特点:①增长率不断变化
②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③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J型增长与S增长的关系
环境阻力
种群增长规律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②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6.7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
和 能 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自养型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6.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广大的空间:全球(生物圈)
漫长的时间:经历地质过程
大气氮库(N2)
大气固氮
工业固氮
NO3-
氮素化肥
氮盐
尿素
硝化细菌
生物固氮
NH3-
NO2-、NO3-
反硝化细菌
N2
遗体
脲酶
氮循环
大气CO2库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
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
燃烧
碳循环
吸收
土壤或水中的SO42-
大气中SO2
火山爆发
降
水
吸
收
燃
烧
分
解
硫循环
苏公网安备 32050602011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