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回归教材
复习检测一
第一单元(第1章 ;第2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的生活需要 、生物能进行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 、生物能
和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 构成的
|
方法:观察、调查、收集和分析材料、实验探究等
一般过程: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 、 、表达交流
对照实验:一组实验只能有一个不同的条件即
|
范围: 的底部、 的大部、 的表面
为生物生存提供的条件: 、 阳光、 、水、
适宜的 和一定的
|
非生物因素: 、 、 、 等
生物因素:生物间存在 、 、 等关系
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生物 环境:如蚯蚓的活动可以改良土壤等
|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 是 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又是有一定 的。
类型:森林、 、海洋、 、 、农田、 等生态系统。
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
|
 【双基通鉴】
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突破策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键是看有无生命现象,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这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可通过对身边熟悉事物的观察分析,结合教材插图,联系常见实例,概述出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做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并能从自己熟悉的一种生物或以人体为例说明生物具备的上述基本特征,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即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在生物的特征中.我们应能针对不同的生命现象判断出是生物的哪项特征,不可混淆。
【例题】(2006.湖北宜昌)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
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为生物的依据 ( )
A.有细胞结构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运动 D.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解析】选C。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关键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如能呼吸、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能运动的不一定是生物(如汽车、风筝等);反之,是生物的也不一定能运动(如多数植物、细菌、真菌等)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突破策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考试时多以选择题和联系实际的内容来考查。环境中的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考查的重点。
【例题】(2006.山东滨州)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
A.水分 B.光照 C.温度 D.空气
【解析】选B。本题考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植物的生存需要光照。热带雨林中不缺少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但由于植被茂密,互相遮挡阳光,所以乔木下只适合灌木,灌木下只适合草本植物的生长。
【例题】森林中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空气的湿度,这说明 ( )
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都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D.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间密不可分
【解析】选C。考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三、生物圈的范围
空间范围
|
组成
|
生物种类
|
大气圈底部
|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
昆虫、鸟类、细菌等
|
水圈的大部
|
所有海洋和江河湖泊
|
水生生物
|
岩石圈的表面
|
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其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
|
一切陆生生物
|
【突破策略】该知识点多以选择题或与生态系统结合起来考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地球上凡是有生命的区域构成。不能认为生物圈就是整个地球,也不能认为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三者合一或其中任一部分就是生物圈。
【例题】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圈是指生物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C.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组成
D.生物圈包括全部地球
【解析】选B。考查对生物圈范围的理解。随着航天科技发展,生物活动尤其是人类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已包括生物圈外的太空;生物圈不是生物的总和,还应包括它们生存的环境;生物圈只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区域,而并非整个地球。
四、生态系统、食物链(网)的组成及其关系
【突破策略】生态系统的组成是考查重点之一。一定地域(可大可小)、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三个条件形成统一整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一不可。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每条食物链总是从生产者指向各级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因此生产者是—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
【例题】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应包括 (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D.非生物部分和生产者、消费者
【解析】选C。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应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答题时往往被忽略。
【例题】右图所示为一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试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应是 。
(2)该食物网共由 条食物链组成,其中最长的一条可写作
。
(3)如果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 体内的毒素最多。
(4)要构成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除图示食物网外还应加入 。
【解析】A 8 A→B→C→D→E E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该题综合性强,考查面广,难度大。涉及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构成及关系、食物链的书写、营养级的区分、毒素的富集作用等。这需要我们学会全面地、综合地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食物网应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是所有消费者的直接或间接捕食对象,数量应最多,所以A为生产者,所有食物链应从A顺次查起,直至最高级消费者,共有8条;毒素可随食物链传递和积累,所以位于最高营养级的E体内毒素最多。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想完善成为一个生态系统,还必须加入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五、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突破策略】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全球性使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沙尘暴、洪涝灾害、龙卷风、海啸、温室效应、酸雨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就是由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的。所以学习该部分要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例题】下图是一草原生态系统中牧草、旅鼠和狐狸数量变化曲线图,曲线A、B、C分别表示牧草、旅鼠、狐狸的数量变化,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牧草、旅鼠和狐狸三者的数量变化和相互关系,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2)如果人们肆意捕杀狐狸,将带来的后果是 。
【解析】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被打破,旅鼠成灾,导致草场退化。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六、对照试验
【突破策略】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设计或完善对照实验探究方案是必考的重点技能点,不妨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对照试验。(1)概念: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2)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的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保证实验结论的说服力。
【例题】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分析并回答:
装置(密封玻璃球)
|
内容物及条件
|
小鱼存活时间
|
备注
|
A
|
清水、两条小鱼、光下
|
3天
|
各组加入的清水、小鱼、水藻、河泥状态或数量相同
|
B
|
清水、两条小鱼、适量水藻、光下
|
11天
|
C
|
清水、两条小鱼、适量水藻、河泥、光下
|
25天
|
D
|
清水、两条小鱼、适量水藻、河泥、暗处
|
2天
|
(1)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的存活时间与哪些实验条件有关?
(2)A和B能否构成对照试验? 水藻对小鱼生存的主要作用是
(3)如果C 和D构成对照试验,则变量是 。 D装置中,小鱼的存活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4)比较的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
(5)如果把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试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解析】(1)水藻、河泥(2)能 为小鱼提供氧气(3)光 水藻呼吸消耗了氧
(4)水藻在有光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5)河泥对小鱼生存时间的影响(只要说明探究河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即可)
这是一个实验分析综合题,考查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条件等。该实验中A和B可构成一组对照试验,B和C 、C 和D也可构成对照试验,C为对照组。但A 和 C 或 B 和D不能构成对照试验,因为有两个变量。
【应用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生物的是 ( )
A.细菌 B.机器人 C.珊瑚 D.生物课本
2.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生命特征的表现 ( )
A.蜻蜓点水 B.种子萌发 C.人的呼吸 D.森林着火
3.小明设计的“调查山东省初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
A.对省内所有的中学生进行调查
B.选取省内部分农村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C.选取省内部分城市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D.选取省内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哪种因素 ( )
A.季节 B.水 C.生物 D.空气
5.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哪项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 ( )
A.具有发达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厚的角质层 D.叶面积增大
6.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
A.“春来江水绿如蓝”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草盛豆苗稀” D.“雨露滋润禾苗壮’’
7.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图示是 ( )
8.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 ( )
A.整个校园 B.整个泰山林区 C.大街两旁的行道树 D.生物圈
9.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把20只鼠妇置于一半较黑暗、另一半较明亮的环境中。下列哪种曲线能表示较黑暗环境鼠妇的数量变化
( )
10.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 )
A.玉米→鼠→蛇→鹰 B.阳光→青草→鼠→蛇→细菌
C.刺猬→蛇→鼠→小麦 D.昆虫→鼠→蛇→鹰→狐狸
1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 )
A.丙→甲→乙→丁 B.丁→乙→甲→丙
C.甲→乙→丙→丁 D.乙→甲→丙→丁
12.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 ( )
A.大大增加生产者的数量 B.减少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
C.增加系统内的生物种类 D.改变系统内的非生物因素
13.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的湿度 ( )
A.灌木丛 B.草地 C.水洼 D.裸地
14.某同学做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下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最可能是草地—天湿度变化曲线图的是 ( )
15.通过用干湿计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灌木丛的湿度,以探究 ( )
A.不同植被类型对空气温度的影响量 B.植物对水的需要
C.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D.空气温度对植被类型的影响
16.某合作学习小组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设计方案,其中最科学的是 (
)
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任何东西。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B.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C.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有潮湿土壤的一侧。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D.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将2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17.下列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鱼的体形是梭形 B.旗形树的树干很像一面旗帜
C.狮子追捕斑马 D.保护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植被可以减少泥沙流量
生物体
|
A
|
B
|
C
|
D
|
E
|
有机汞残留量
|
0.07
|
8
|
0.5
|
64
|
0.35
|
18.在某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物,其体内存留的有机物汞如下表,由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 ( )
A.D→B→C→E→A
B.D→E→B→C→A
C.A→C→E→B→D
D.A→E→C→B→D
19.下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 )
A.1条 B.3条 C.2条 D.4条
20.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 )
A.青蛙捕食蝗虫 B.鸟吃草籽
C.松鼠吃蘑菇
D.猫头鹰捕食鼠
二、非选择题
2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请帮他们分析回答:
(1)如果他们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选择下图哪一个实验装置? 。该装置控制的变量是 。若将20只鼠妇放入该实验装置的铁盘中央,重复进行5组实验,都经过10分钟后,及时统计记录鼠妇数量。如果在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0只、1只、0只,那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2)如果他们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能否利用乙实验装置作对照实验?为什么? 。
(3)做完实验后.应将鼠妇 。
22.下图是一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请据图回答:
(1)若要组成—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必不可少的成分是 。
(2)请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若池塘被农药污染, 体内的毒素最多,因为 。
(3)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鱼与大鱼以及大鱼与小鱼的关系分别是 。
(4)小明将图中的消费者进行分类后,将B与C分在同一类,D与E分在另一类,他的分类依据应是 。
(5)图中A生物在细胞结构上与其它生物的不同点是具 ,
所以能进行 ,营养方式属于 。
(6)如果E被大量捕杀,D的数量变化是 ,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 ,因此我们在养鱼时要立体混合放养、合理捕捞。
23.请回答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有关问题:
(1)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有什么区别?针对这个问题,你的假设是:
。
(2) 在一天之内用干湿计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
测量湿度时,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为什么?
,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为什么? 。
(3)用干湿计分早中晚测三处(裸地、草地、灌丛)湿度时,小亮每次在一处测一次,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在记录数据时,谁的做法科学?为什么? 。
(4)下表为小红测得的裸地、草地、灌丛三处早中晚的相对湿度,根据数据在下边坐标图上绘出裸地、草地、灌丛三处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
环境\测量时间
|
早晨
|
中午
|
傍晚
|
裸地
|
38%
|
15%
|
45%
|
草地
|
53%
|
35%
|
65%
|
灌丛
|
62%
|
43%
|
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