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答题
 
	1、以呼吸道感染实验室诊断为例,论述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程。
 
	2、先天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病原学检查。
 
	3、阐述细菌性脑膜炎的致病菌种类的影响因素及现状,并比较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同点。
 
	微生物考试
 
	                                  ——2011级     刘胜林
 
	1、以呼吸道感染实验室诊断为例,论述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流程。
 
	病原学诊断流程: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病史、体格检查、X线和实验室检查
 
	2.胸部X线是评价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基本方法
 
	3.急性呼吸功能不全(respiratory compromise),立即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4.肺炎严重的程度关键指标是呼吸频率增加(>30次/min)、低氧、高碳酸血症、近期双边或单边胸部X片不透明区域扩大、休克、肾衰竭和肾功能紊乱。
 
	5.血液检查: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偶有中毒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提示过敏因素、曲霉菌或寄生虫感染。
 
	6.血清学抗体试验:荧光抗体、对流免疫电泳、ELISA等
 
	7.纤维支气管镜:深入亚段支气管,直接窥视粘膜水肿、充血、溃疡、肉芽肿、肿瘤、异物等,做黏膜的刷检或钳检,进行组织学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冲洗液的微生物、细胞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理诊断。
 
	二、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与真菌学检查
 
	(一)标本采集
 
	1.  上呼吸道标本的采集
 
	(1)鼻咽拭子;(2)咽拭子;
 
	2. 痰液标本的采集
 
	(1)自然咳痰或诱导咳痰;
 
	(2)气管内吸物;
 
	(3)气管镜采集法;
 
	(4)胃内采痰法;
 
	(5)气管穿刺法。
 
	(三)检测方法
 
	1. 上呼吸道标本的检测方法
 
	(1)直接涂片检查;
 
	(2)分离培养;
 
	(3)特殊细菌检查:百日咳鲍特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培养;脑膜炎奈瑟菌培养。
 
	2. 痰液标本的检查方法
 
	(1)肉眼观察:异常恶臭的脓性痰液见于肺脓疡患者,可能厌氧菌感染;痰液中有颗粒状、菌块和干酪样物质可能与放线菌和曲霉菌感染有关。
 
	(2)一般细菌、真菌涂片检查;
 
	判断是否有病原菌存在。选择脓、血性涂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3) 分支杆菌涂片检查;
 
	直接涂片:齐-尼(Ziehl-Meelsen)抗酸染色或金胺-罗丹明荧光染色,油镜观察。
 
	集菌涂片:离心沉淀集菌法
 
	             漂浮集菌法
 
	(4)痰标本培养前的处理
 
	均质化法:pH7.6的10%的胰酶,37℃90min
 
	洗涤法:无菌生理盐水剧烈震荡,吸出部分沉淀的浓痰,反复洗两次,第三次的浓痰接种到培养基上。
 
	(5)一般细菌分离培养
 
	处理过的标本分别接种在血平板(5-10% CO2)、巧克力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5℃ 18-24h
 
	(6)特殊细菌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嗜肺军团菌培养
 
	(7)真菌的分离培养:白假丝酵母菌;曲霉菌
 
	(四)结果解释及报告
 
	1,上呼吸道有正常菌群存在,如有特定致病菌(百日咳鲍特菌、白喉棒状杆菌、A群化脓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及时报告培养与
药敏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白喉是法定报告传染病,迅速而准确检验。
 
	2,下呼吸道无细菌,常通过咳痰法采集痰标本(通过上呼吸道,会有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注明细菌比例,分为纯培养、大量、中等量、少量、个别。如怀疑检出肺炎支原体、军团菌、双相型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直接进行鉴定。
 
	2、先天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病原学检查。
 
	常见病原体:
 
	
		
			| 
					细菌
				 | 
					病毒
				 | 
					螺旋体
				 | 
					衣原体
				 | 
					支原体
				 |  
			| 
					淋病奈瑟菌
				 
					B群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金葡菌
				 
					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胞菌
				 
					破伤风梭菌
				 | 
					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HIV
				 
					细小病毒B19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
				 | 
					沙眼衣原体
				 | 
					解脲脲原体
				 |  
	病原学检查:
 
	TORCH检测
 
	弓形虫、其他感染因素、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标本:血、羊水细胞、绒毛标本、胎儿脐带血
 
	血清学检查
 
	病毒的分离
 
	核酸检测
 
	3、阐述细菌性脑膜炎的致病菌种类的影响因素及现状,并比较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同点。
 
	答:细菌性脑膜炎的致病菌种类总体现状
 
	1,种类繁多:因地区、地点、年龄而不同
 
	2,有别于其它组织
 
	3,病原菌的构成较前有明显变化
 
	4,条件致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病原菌种类受多种因素影响:
 
	
		 疫苗的接种情况: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率很高,流脑呈周期性流行。84年开始广泛接种流脑疫苗后,流脑在细菌性脑膜炎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
	
		地区性差异:
	 
	(1)   
就世界范围来说,目前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总的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占首位,但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有上升趋势。少数国家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占首位。
 
	(2)   
引起婴幼儿和儿童的其它革兰氏阴性(G-)杆菌脑膜炎的菌种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在发达国家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克雷伯菌属和沙门氏菌属,前者多由神经外科手术和尿路畸形引起,而后者主要由腹泻疾病和营养不良引起有关。
 
	(3)   
对于同一种细菌不同地区也存在型的差异,如脑膜炎双球菌,在多数发达国家以血清B和C群为主,而在中国和非洲萨哈拉周围的国家以A群占优势。 
 
	
		地点(如院内和院外)
	 
	(1)   
社区获得性: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2)   
医院内感染:大肠杆菌等G-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3)   
新生儿:B组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
 
	
		年龄:
	 
	
		
			| 
					年龄
				 | 
					致病菌
				 |  
			| 
					0~2个月
				 | 
					大肠杆菌;葡萄球菌
				 
					B组链球菌;李斯忒菌
				 |  
			| 
					2~4个月
				 | 
					嗜血流感杆菌
				 
					肺炎链球菌
				 |  
			| 
					4个月~5岁
				 | 
					奈瑟氏脑膜炎双球
				 
					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
				 |  
			| 
					>5岁
				 | 
					奈瑟氏脑膜炎双球菌
				 
					肺炎链球菌
				 |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其次B群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
 
	婴幼儿和儿童:5岁以下的多以流感嗜血杆菌占首位,5岁至15岁间多以脑膜炎双球菌占首位,已接种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国家主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成人:成人细菌性脑膜炎的致病菌占第一位是肺炎链球菌,但我国台湾省文献报道以肺炎克雷伯菌占首位,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也是较常见的病原菌。
 
	年龄对致病菌种类的影响不明显,且致病菌种类同院外感染有着明显不同。G-杆菌占绝大多数,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等G+球菌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随年代的发展,条件致病菌有增加趋势。
 
	
		抗生素的滥用
	 
	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临床表现相同:
 
	1.感染的一般症状:恶心、呕吐、发热
 
	2.脑膜的刺激征:头疼、布氏征、克氏征
 
	3.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高颅压症状
 
	不同点:
 
	1,发病机制不同:
 
	细菌性脑膜炎——
 
	感染灶  →  菌血症 →   血脑屏障
 
	      (细菌)                    ↓
 
	   邻近病灶      →       侧脑室脉络丛及脑膜
 
	  (鼻窦炎、中耳炎、乳突          ↓
 
	   炎、皮样囊肿、眼眶蜂窝   C.S.F、蛛网膜下腔
 
	   组织炎、颅或脊柱脊髓炎、       ↓
 
	   穿透性脑外伤、脑脊膜膨出)  细菌迅速繁殖
 
	病毒性脑膜炎——
 
	呼吸道
 
	病毒   →→    局部的初期复制
 
	        胃肠道    ↓释放入血
 
	                        ↓
 
	                 
病毒血症—— 发热等全身症状
 
	                        ↓
 
	                        ↓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2,实验室检查不同:
 
	细菌性脑膜炎——
 
	(1)         
血常规:WBC升高,核左移、中毒颗粒
 
	(2)         
血培养:
 
	(3)         
脑脊液检查:外观、常规、生化、涂片找菌、培养
 
	(4)         
脑脊液特殊检查
 
	(5)         
CT、X线
 
	(6)         
皮肤瘀斑涂片
 
	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大多在(1~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围。脑脊液直接涂片无细菌发现,
疱疹病毒脑炎脑脊液中可有红细胞。部分病例脑脊液常规正常
 
	3,治疗原则不同:
 
	细菌性脑膜炎——
 
	(1)根据经验估计病原菌选药
 
	(2)保证药物在脑脊液中的有效浓度
 
	(3)保证足够的疗程
 
	病毒性脑膜炎——
 
	(1)       
积极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严格限制液体入量;静脉注射脱水剂。
 
	(2)       
控制惊厥:可给予止惊剂如安定、苯妥英钠等。
 
	(3)       
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
 
	(4)       
如有可能,进行颅内压持续监测。
 
	(5)       
抗病毒药物治疗。
 
	4,  预后不同:
 
	细菌性脑膜炎——
 
	(1)             患者年龄
 
	(2)             感染细菌种类
 
	(3)             病情轻重,治疗早晚
 
	(4)             有无并发症
 
	(5)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等
 
	(6)             婴幼儿抵抗力差,早期诊断较困难故预后差。
 
	(7)             新生儿化脑病死率可达65%~75%,特别是宫内感染肠道细菌预后极差。
 
	(8)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夹杂症多,病死率高达30%
 
	(9)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道细菌引起者由于细菌耐药,治疗困难病死率亦高。
 
	(10)         肺炎链球菌所致化脑病死率可达15%~25%,且易于复发、再发
 
	(11)         医院内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细菌种类复杂,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效果差
 
	(12)         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细菌性脑膜炎病死率2%~10%
 
	(13)         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细菌性脑膜炎病死率2%~5%
 
	病毒性脑膜炎——
 
	(1)         
病毒性脑炎的病程一般在2周左右。
 
	(2)         
病情较轻时,其预后往往良好;
 
	(3)         
如昏迷持续的时间较长,或有频繁的惊厥时,容易留下神经精神的  后遗症;
 
	(4)         
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死亡。
 
	(5)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病死亡率可达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