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鸿门宴·教案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重庆
学科: 语文
分类: 高中自主招生
上传用户: 家教网2021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1-22 16:44:47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

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奔驰。 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题

1、作家作品

司马迁(145—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精深。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207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校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三、讲读课文12两段

1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ang)关中 ②“说(shui)项羽

③“好(hao)美姬(ji ④“为(wei)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ò)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1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姚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子”“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2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能够。

“固不如也。”“,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全部。

“要项伯,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通,通,接纳,准许入内。

“不敢倍德,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构成……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2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人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就是。《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哈间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12两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12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