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第二课时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重庆
学科: 语文
分类: 高中自主招生
上传用户: 家教网2021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1-22 16:48:18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二、讲读课文34两段

3段:

1.指名讲述第3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羽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块,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木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木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传,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哈樊哈从良坐,如果樊哈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在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木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5.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间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4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哈这个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哈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土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峻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赞其,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哈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木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34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决,危机依然四伏,项在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哈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伤其,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讲读讲课文56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大的事业、作为。)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集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间,小路,音jiàn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在脱逃之前作了哪些部署?登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息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哈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哈资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请,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匆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快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木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木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3)刘项比较

A)从描述刘项言行的词汇看其人格

项羽,他听了曹无伤告密,即刻大发雷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这说明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这与将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击破,说得轻松,表明项羽自负轻敌。当日深夜,项伯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许诺。真可谓日令夜改,毫无主见。及至次日,刘邦前来谢罪,刚说到今有小人之言┅┅”项羽随即接住话题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说。,代词,指情报。项羽指名道姓公开点明情报是曹无伤说的。可见项羽头脑简单,胸无城府。以后,还有谁敢再送情报?后来,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用手按压剑柄上。,挺直身子长跪,做好随时起身防御的姿势。此时,叱咤风云的项羽见了樊哙也畏惧三分。于是,连称壮士。又赐酒又赐猪腿,又问能复饮乎?项羽的话说得太多了,竞让樊哙借题发挥,引来责问,讨个没趣。

刘邦,他在二次危急关头,说了三次奈何?着实惊慌。可是,他处惊不乱,懂得向部属问计。见了项伯,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一个字,使人想象到刘邦双手举杯的一副谦恭模样。,结。结为亲家。好一个刘邦。这是带有联盟性质的政治婚姻。他抓住机遇,抓住关键人物了。于是,他已有几分胆量于次日拜访项王当面作解释了。“┅┅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好一个不自意,轻描淡写、轻声细语,我不曾料想到。甜言蜜语,巧妙开脱。脱逃的机会终于来了。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张良,强调二点:一是公为我献之。”“,代词,指玉器;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才能。然后,刘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刘邦委实老谋深算!三管齐下,争取时间、稳住项王、抄近逃命。世界上没有别的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了。只有保全了性命,日后才能夺权当皇帝啊。

B)从描述刘、项态度的词汇看其人格

先说对人的态度。

项羽对待亚父范增,其实好不到哪里去。在未曾征求范增意见的情况下,即下令击破沛公军!到了当夜,在首席参谋范增不在场的时候,又许诺项伯,取消军令。少年气盛,难免有一言堂之嫌。可是刘邦就不同了,他对谋士张良,先谦称为,后尊称为。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难怪张良死心塌地为刘邦卖命。

再说对事的态度。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数目,多次使眼色。示之者三。多次举玉示意。可是,项王默然不应。闭口不答。没有表态也是一种态度,表示不能决断。真不知项羽是喝醉了酒还是本来就不那么清醒,听了樊哙一番虚褒实贬的言语,项王未有以应,曰:此时,客气得可爱!刘邦逃脱了,张良留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如果说,项羽对范增多次示意没反应,那是失察;那么,对樊哙的责问没反应,则是失策;对刘邦逃脱没反应,则是失控,是严重的失误。从此,项羽由主动转为被动。由此可见,项羽毕竟缺乏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相反,刘邦则由被动转为主动。他首先笼络项伯,接着蒙蔽项王,最后留下张良善后。终于,虎归深山。整个事态发展过程,显示了刘邦因势利导、善于把握、化险为夷的智能。

又说对物的态度。

文中提及三块玉器——玉玦、玉璧、玉斗。关联到三个人物——范增、项羽、刘邦。并由此产生了三对衬托对比关系,从他们对待玉器的不同态度中,也可看出刘项的人格特征。

范与范。范增举所佩玉玦。”“玉玦是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这么一块不很值钱的玉玦,尚且随身佩带,可见范增喜爱玉器。但是后来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还破口大骂。玉斗是一种名贵的酒器,且有奉觞上寿之意,实在是吉祥的好东西。可范增不领情——料定不久即当俘虏,还谈什么健康长寿?

范与项。范增的态度与项羽相反,范增看出问题的实质,项羽的表现与范增大不相同。他接受了玉璧。玉璧在古代是有特殊含义的玉器,是君王权力的象征。谁得到玉璧,谁就意味着当帝王。项羽受璧,那是虚荣,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项羽在这一点上,当然比不上刘邦聪明,刘邦懂得人比物更重要。

刘与项。刘邦为了活命,决然将玉璧献给项羽。好让项羽美滋滋,飘飘然。刘邦心里明白:加大力度积蓄力量,日后打败项羽,到时玉璧还是我的——暂时让你晚上抱着玉璧做梦去吧。我就不信,我有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还斗不过你。

C)从描述领导班子成员的词汇看刘、项的不同人格

不论是打天下还是坐天下,历来都要依靠枪杆子、笔杆子、领导班子。刘项不同的领导班子,反映了他俩不同的人格。

项伯和范增,都是项营领导班子中的重要人物。可是,范增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已经强烈表示不能与项羽共事了。观念分歧,关系分裂已经公开化了。而项伯,早已为了个人友谊坏了项羽大事。在宴会上,常以身翼蔽沛公。这说明刘邦的政治婚姻起了作用。项伯是班子中常委级别的人物,又是项羽的叔父,地位和身份重要而又特殊,一旦出了问题,危害就更严重。项伯和范增的出轨,说明项羽这个核心人物缺乏凝聚力。

与项营分裂松散的班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营的班子却表现出同心协力。

同样是谋士,张良发挥了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先是具告沛公。向刘邦通报了重要信息;继而出谋献策,引见项伯,离间项营中的班子成员。在宴会上又见机行事,至军门见樊哙,招其入帐保护沛公。最后,沛公让其留谢项王。他一声谨诺。有谋有勇、临危不惧,对刘邦忠心耿耿。

樊哙职位不高,但他的作用不小。当他听说情况危急时,当即说:臣请入,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但见情真处,最是危难时,可知樊哙与刘邦同呼吸共命运。

从张良和樊哙的表现中,也反映了刘邦确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刘邦属智谋人格,项羽属武雄人格。两人的人格不同,其实是思维的差异。刘邦的思维是帝王思维,为了夺取皇位,维护权力和权益,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思维的差异,其实又是阅历的差异。项羽起事时,年方二十四岁,自刎乌江时,年仅三十一岁,到底缺乏思维力的最基础的因素------阅历。而刘邦当时已经五十六岁了。

历史事实证明了项羽当不了皇帝,也证明了项羽并非综合素质优秀的将军。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其结果只有胜败之分。有英雄,有失败。但没有失败的英雄。所以,项羽雄而不英。

四、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试以樊哈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

②从哪些方面描写?

③浓墨重彩写樊哈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第二课时对樊哈已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侧重于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以项羽、范增对张良献礼态度的不同,分析归纳作者用对比方法写人的技巧。

提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比、映衬手法。(略)

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略)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拓展

后人对项羽的认识怎样?以下三首诗均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评价各异,试比较分析。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提示: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该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提示: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