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这是G省,山是大山,村是穷村。
②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对于蒋晓梅来说,喜悦和愁苦几乎同时挂在她那弯弯的眉梢上。
③虽然对于蒋家的丫头考上大学早有预料,但这一天真的来了,那些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还是异常兴奋,他们把蒋家那又矮又黑的小屋挤得水泄不通。但立即,哀叹声也塞满了屋子。这高昂的学费,不要说一条腿的蒋父,就是把整个小村都抖搂个底朝天,也供不起啊!人们至今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蒋父一个人死撑硬顶愣是要女儿读书,还非得送进大学不可。在这个重男轻女的穷山村里,不要说一个丫头,就是男孩,也没几个读完初中的。人们都说蒋父中了邪了……
④送走了乡亲,蒋晓梅对父亲说:“爹,我们老师说,现在大学有绿色通道,先入学,学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啥的慢慢解决……”
⑤蒋父猛吸一口土烟,点点头,没吭声。
⑥“爹,我今天……可不可以问你,你到底为啥这样苦巴巴地供我念书?”蒋晓梅怯生生地小声问父亲,因为以前她只要一问这个,父亲就瞪眼,甚至还打过她。
⑦这次蒋父没有瞪眼,更没有打骂女儿,而是转身从床下拖出一个破旧的木箱子,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裹的布袋子,解开布袋子,里面是一张发黄的纸条。蒋晓梅接过纸条,发现上面有几行字。
⑧“丫头,你念给我听听。”蒋父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
⑨蒋晓梅仔细辨认着有些模糊的字迹,念道:“缺衣少食只是一时的贫穷,没有文化,将永远难以摆脱贫困。希望穿上这件衣服的小朋友一定要读书,好好读书直到上大学。如果今后孩子上学有困难,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全力帮助你!绝不食言!联系地址:海光市文昌路建德巷九号,电话:2678336……”蒋晓梅念完一头雾水,问:“爹,这是哪儿来的?”
⑩蒋父说:“丫头,还记得十年前,咱们这里遭过雪灾吗?全国各地给咱捐钱捐物……那天,我去乡里领救灾衣物,看见那件小孩穿的红色羽绒服,就给你领回来了,这张纸条就是在那件羽绒服的口袋里找到的,我问村里会计写的啥,他当时念给我听,我……不知道为啥,当时就觉得这城里的好心人说得在理,就……”
?蒋晓梅问:“你联系过人家?”
?蒋父摇头:“以前从来没有!”
?蒋晓梅心头一颤:“爹,那……你留着这个啥意思?”
?“我留着它,是在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偷偷拿出来看看,虽然你爹一个字不认识,但这上面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停了停,蒋父说,“但是,今天在镇上,我打了那个电话……”
?“爹,你想问人家要钱?”
?“不,我是想告诉好心人,我女儿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女孩那样早早地就嫁人了,我女儿考上大学了!我要谢谢他……”
?蒋晓梅问:“人家怎么说?”
?蒋父摇摇头:“电话打不通,说是没这个电话……我想,可能是人家换号码了,但是不还有地址吗?丫头,你给人家写封信啊,告诉他,没有十年前的那张纸条,就没有你的今天……”
?当胡美娟打开那封由原住地街道辗转而来的挂号信,惊愕不已,她把那张复印的纸条给老伴儿看,老伴儿也惊愕地说:“老婆子,真没想到啊!人家不仅把咱写的纸条保留到现在,还真的兑现了我们的期望。人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肯定需要帮助啊!”可是老两口反复看信,里面除了说些感谢的话,没有半个字提到钱或者帮助。更为奇怪的是,寄信地址一栏写着“地址内详”,可是里面却没有留下地址。信的末尾落款是: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山里女孩。
?胡美娟说:“老头子,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伴儿说:“还不明白吗?人家十年后才跟咱联系,并且不提帮助的事,不留地址,就是告诉咱,他们接受了我们的嘱托,并且兑现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倔强而自尊的山里孩子啊!”
“我刚才上网查了一下,当年发生雪灾的地区,至今还是国家定点扶持的特困区,你想想,把一个女孩一步步送进重点大学,该付出多少艰辛!”胡美娟越说越激动,“老头子,我们立即动身,去找那个家,也兑现我们十年前的许诺。”
(文章有删改)
234.文章第③段写到乡亲们都认为蒋父“中了邪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出蒋父“中邪”的前因后果,将下面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蒋家的丫头终于如愿考上大学。
235.品读下面两句话,完成括号内的题目。
(1)(蒋父)转身从床下拖出一个破旧的木箱子,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裹的布袋子,解开布袋子,里面是一张发黄的纸条。(“抠”换成“取”好不好?为什么?)
蒋晓梅心头一颤:“爹,那……你留着这个啥意思?”(蒋晓梅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头一颤”?)
236.文章结尾处,胡美娟激动地说:“老头子,我们立即动身,去找那个家,也兑现我们十年前的许诺。”你认为胡美娟夫妇最终能兑现当年的承诺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237.班上有同学给上面这篇文章拟写了标题。下面两个标题,你觉得选用哪一个最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A没有地址的信 B兑现
【答案】
234. 起因:十多年前雪灾时,蒋父替女儿领的救灾衣中有张纸条,要求穿这件衣服的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经过:在这张纸条的支撑下,多年来,只有一条腿的蒋父,死撑硬顶愣是要供女儿读书,一定要送女儿进大学。
235. ⑴“抠”,掏挖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蒋父把纸条保管得很仔细,并且由于年代久远都已经粘住了,这样突出了他对纸条的珍视,可见纸条对他来说意义非同一般。换成“取”,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⑵蒋晓梅对父亲留着纸条感到有些疑惑,担心父亲会去向好心人要钱来供她上大学。
236. 示例1:能。胡美娟是如此善良友爱的人,她一定会尽己所能去寻找这位励志的女孩,而且他也知道当年雪灾的区域,所以她是有可能找到女孩的。再说了就算找不到蒋晓梅和他父亲,她知道当年发生雪灾的地区现在还很贫困,还有很多渴望帮助的孩子和家庭,她帮不了蒋晓梅,也会去帮助其他的山里孩子,所以说她是会兑现诺言的。示例2:不能。虽然胡美娟说过会资助穿这件衣服的孩子,但是蒋晓梅考上大学后给她写信,并没有写地址,由此可见,她只想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之情,并不想受资助。蒋晓梅父女都是倔强而自尊的人。所以,胡美娟不一定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但是按照胡美娟夫妇的性格,他们或许会继续去帮助其他贫困的孩子。
237. 示例1:我觉得以“没有地址的信”为题最合适。 十年前,恩人说过会资助穿这件衣服的孩子,但是蒋晓梅考上大学后给恩人写信,并没有写地址,以此可见,她只想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之情,并不想受资助。以“没有地址的信”为题,不仅交代了内容,更能突出蒋晓梅是一个倔强自尊、懂得感恩的人,让我们感受到故事的温暖、人性的美好。示例2:我觉得以“兑现”为题最合适。文中多次提到“兑现”一词,既有蒋父多年来死撑硬顶让女儿读书,兑现了好心人的期望与嘱托,又指胡美娟夫妇得知十年前收到衣服的女孩考上了大学,想兑现当年纸条上的承诺。以“兑现”为题,既交代了文章内容,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双方心灵的美好,使整个故事更温暖人心,更能揭示文章的主旨。
【解析】
234.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本文采用倒叙的叙述顺序行文,结合全文的内容来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根据提示归纳作答即可。十多年前雪灾时,蒋父替女儿领的救灾衣中有张纸条,要求穿这件衣服的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这是故事的起因;在这张纸条的支撑下,残疾的蒋父,死撑硬顶愣是供女儿读书,这是故事的经过;蒋家的丫头终于如愿考上大学,这是故事的结果。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235.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句(1)中“抠”是掏挖的意思,可见纸条保管得很仔细,突出蒋父对纸条的珍视,换成“取”,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句(2)中“心头一颤”描写蒋晓梅的心理活动,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女儿对父亲留着纸条感到疑惑,担心父亲为了自己上大学会向好心人要钱。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23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的想象能力。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胡美娟可能会几经波折找到这个需要帮助的家庭,兑现当初的承诺,资助蒋晓梅上大学;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具体的地址找不到蒋晓梅,但会把这份爱心送给同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读书梦想。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心底的愿望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37.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从题目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没有地址的信”这个题目,交代故事主要内容,更能突出蒋晓梅的人物特点,体现人性的温暖和美好。“兑现”这个题目是稳重多次提到的字眼,交代文章内容,让读者感受到双方心灵的美好,使整个故事更温暖人心,从而揭示文章主旨。无论选择哪个题目,从作用角度说明原因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