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走进天堂的门票
①有一对长相酷似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同时进入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哥哥忠诚敦厚,弟弟活泼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哥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贫病交加的父母默默无语,弟弟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长吁短叹“天公无眼识良才”。
②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两个通宵,终于眨巴着眼睛向大儿子开口了:“让给弟弟去读吧,他天生是个读书的料!”
③哥哥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弟弟手里,并在弟弟的身旁说了一句话:“这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别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它的上面。”
④弟弟不解,问:“那你说是什么?”
⑤哥哥答:“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
⑥弟弟摇着头,笑哥哥尽说傻话。
⑦开学了,弟弟背着行囊走进大都市的高等学府。哥哥则让体弱多病的老爸从镇办水泥厂回家养病,自己顶上,站在碎石机旁,拿起了沉重的钢钎……
⑧碎石机上,有斑斑的血迹。这台机子上,曾有多少工人轧断了手指,哥哥打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做一个美丽的梦。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机身进行了技术改造,既提高了碎石质量,又提高了安全系数。厂长把他调进了烧成车间。烧成车间灰雾弥天,不少人得了肺病。他同几个技术骨干一起,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改进了车间的环保措施。厂长把他调进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博览群书,多次到名厂求经问道,反复实验,提炼新的化学元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验,使水泥的质量大大提高,为厂里打出了新的品牌产品,产品畅销华南几省。再之后,他便成了全市建材工业界的名人……
⑨弟弟进了大学后,第一年还像读书的样子,也写过几封信问老爸的病;第二年,认识了一个大款的女儿,就双双坠入爱河。那女孩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包,整整两年他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却通身脱土变洋,“帅呆”、“酷毙了”。进入大四后,那女孩跟他“拜拜”了,他便整个儿陷入了“青春苦闷期”,泡吧、上网、无心读书,考试靠作弊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他像一只苍蝇飞了一圈子又回到家乡所在市求职。他还有那么一点羞耻感,不愿在落魄的时候回家见父母。经市人才中心介绍,他到一家响当当的建材制品公司应聘,好不容易闯过了三关,最后是在公司老总办公室里答辩。轮到他答辩时,老总迟迟不露面。最后秘书来了,告诉他已被录用。不过,必须先到烧成车间当工人。
⑩他感到委屈,要求一定要见老总。秘书递给他一张纸条,他展开一看,上书八个大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他一抬头,猛见哥哥走了进来,端坐在老总的位子上,他的脸顿时烧灼得发痛。
289.文中“天公无眼识良才”的意思是_______ ,表现了弟弟____________的心理。哥哥说录取通知是“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意思是:_____________。
290.第⑧段讲哥哥的成长,主要讲了三件事,这三件事为: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说说“欲上天堂,先下地狱”的含义。
292.弟弟的所作所为并非偶然,是他思想发展的必然。根据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289. 上天没长眼睛,真正有才的人没有被发现。 自视才高却没有考上,心里委屈、怨恨的心理。 必须刻苦学习、多流汗水,才会有所收获。
290. 第一件事:对碎石机进行技术改造。 第二件事:改善了烧成车间的环保措施。 第三件事:开展创新实验,大大提高了水泥质量。
291. 意思是要想有舒服的好工作,必须先从又脏又累的工作做起。引申义为要想过舒心的好日子,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劳苦干、多流汗水。
292. 弟弟总认为自己比哥哥聪明,进了大学后不好好读书,谈恋爱,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失恋后也不警醒,而是泡吧、上网、考试作弊。这样自然没有好的工作、职位等他。这是自以为聪明者不踏实、不勤奋、不进取的必然结果。
【解析】
28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句子含义。这句话的本义是上天无眼,看不出真正的人才。从弟弟的口中说出来的意思却是自己应该考上大学,而哥哥不应考上,这是上天无眼,表现了弟弟不但狂妄无知,而且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落榜的原因。“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意思是录取通知书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付出、多流汗水才会获得。
29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细读第八段可知,哥哥先是对碎石机进行改造,然后改善车间环保措施,最后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界的名人。根据情节概括作答即可。
29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需细读文本,然后结合故事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悟分析作答。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这句话中的“天堂”指的是人生成功和幸福,“地狱”指的是艰苦奋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奋斗才能让自己走进天堂。
292.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作答本题时可围绕哥哥获得成功和弟弟最终失败的理由表述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②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③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A)
④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⑤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⑥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节选自《植树的教羊人》)
293.请选择正确的句子排列顺序放在原文第③段的(A)处( )
①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②眼前的一切
③我才明白
④人类除了毁灭
⑤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⑥当我想到
⑦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A.②①⑤⑥③④⑦ B.②①⑤③⑥④⑦
C.⑥④⑦③②①⑤ D.⑥②①⑤③④⑦
294.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295.比较下面两句话,你认为哪句效果更好,为什么?
a.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b.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事情!
296.文章中植树老人种树的过程和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293. D
294. 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295. a句效果好,因为“奇迹”的意思是难以想象的不平凡的事情,突出了老人植树这件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事情”这个词语没有不能表达这层意思。
296. 示例:看似困难的事情,如果坚持不懈地去做,终会做出成绩。(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93.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序的排列。文本叙写因牧羊人的壮举而产生的联想和感悟,所以⑥和②句是话题的开启和叙写的对象;①和⑤句是说明创造这个奇迹的原因,应该紧承②句;③④⑦叙写得到的感悟。据此,正确的排序是⑥②①⑤③④⑦。故答案为D。
294.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把“白桦树”比喻为“少年”,并用“笔直站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鲜嫩、挺拔、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95.试题分析: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将两个句子对比看,就是“奇迹”和“事情”两个词语的运用不同。其中“奇迹”能写出老人种树的结果是让人难以想象的,突出了其不平凡。若用“事情”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故a句
表达效果更好。
29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本题可从“坚持与成功”的关系角度来谈。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