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目录导航
七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八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九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苏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四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五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六年级 |
沪教版(五四学制)(上) 沪教版(五四学制)(下) 鲁教版(五四制)(上) 鲁教版(五四制)(下)
高一 |
华师大版(上) 人教普通版(第一册)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二册)
高二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三册) 人教普通版(第四册)
高三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五册) 人教普通版(第六册)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选修1 |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编号: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消息写作有两个基本要求: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教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广东
所属阶段:
年级:
学科: 语文
资料版本:
章:
节:
专题/考点:
作文类别:
二级分类:
三级分类:
分类:
上传用户: 家教网ggg3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2-13 10:28:40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第三节  消息必须明了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消息写作有两个基本要求:必须迅速和必须准确,这两个要求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只做到了这两点,还不能说是一条好的消息。听以,在消息写作上还有第三个要求——必须明了。

 一、消息明了的必要性。

(一)传递的目的决定消息必须明了。

(二)受众的广泛决定消息必须明了。

(三)生活的节奏决定消息必须明了。

第四节 消息必须简短

我们讲了消息必须明了,但是,明了不等于必须把篇幅拉长。语不精炼,材料堆砌,始终是消息的大敌。所以,消息写作还有一条基本要求─必须简短。

那么,消息为什么必须简短呢?

一、消息简短的必要性

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关系上去认识

(—)简短与新鲜

(二)简短与迅速

(三)简短与民主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我们知道,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息也非简短不可。道理很明白,因为人们没有时间去读去听很长的消息,公众的期望是只花较少的时间,就能较多地了解到客观世界各种新的变动。

三、消息不能简短的原因

新闻主体观念薄弱,这无疑是个重要原因。不了解新闻写作知识,这自然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此外,最具时代持点的,几乎影响和牵动着每个记者、编辑心灵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以消息的长短论水平。

二是以消息的长短计报酬。

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

前面讲了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现在接着又讲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在这里,我们都用了“基本”两个字。因为,这两部分内容对于消息写作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消息写作的基个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节  用事实说话是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

 “用事实说话”这句话,我国新闻界的许多从业人员似乎并不陌生。然而,从不少具体的消息来看,却又常常违背这个基本的写作方法。因此,有必要首先明确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一、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简要地说,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我们说,用事实说话是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不是一般方法,更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方法),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果弄不清楚,不能正确地回答,在实践中就不容易贯彻,要想坚持就更难。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研究: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表明,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如果说,文学作品靠的是塑造典型,是虚构;评论作品靠的是论理,讲道理;那么,新闻作品靠的就是事实,是以事明理。所谓新闻的指导性、政治性等等,都是由事实派生出来的,不是独立存在的,确切地说,它们都包含在事实之中,不可能是外加进去的。

 (二)事实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心理、愿望和兴趣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事实是新闻赖以生存和发挥作用的基础。所以,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就是必须用事实说话。

笫二节  消息怎样用事实说话

既然用事实说话这么重要,那么,在写消息的时候怎样用事实说话并且善于用事实说话呢?

一、要选准事实

这里值得我们牢记的是:筛选事实必须注意两个标准。一个标准叫“新闻价值”,一个标准叫“宣传价值”。

首先是“新闻价值”。

简要地说,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目前,中外记者和新闻学家一般都认为,新闻价值应当包括下列五个要素(或叫“五性”):

(一)时新性

时新性,也就是时间近,内容新。

时间近与内容新是密不可分的。光是时间近,事情—发生马上就报道了,时效性倒是很强,但是内容不新鲜,已经是闻而又闻的东西,这也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因为它不可能引起公众的兴趣。西方记者之所以十分注重抢消息,就是因为他们懂得时新性是影响新闻有没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非所谓“猎奇心地”所致。

时间联系着内容,不过有时候时间性稍差而内容却很新的事实,也具有新闻价值,因为它仍然能使人们获得前所未知的新信息。

但不管怎么说,总是时间越近、内容越新越好。尤其是在快速传播的当今世界,时间性已成为某个事实是不是新闻的不可忽视的条件。

鉴于上述原因,写消息时选择事实,应当选择那种新近发生并带有新信息的事实。比如,采写会议,要找出它的新精神;写产品要抓住它的新特点;写人物,要注意他的新言行中的新思想;写经验,要取它别人没有想到做到的最新之点。

(二)重要性

所谓“重要”,就是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

重要性是影响新闻价值的一个核心因素。我们讲新事实,首先就是要选择那些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和影响的事实,因为事实越重要新闻价值就越大。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才是重要的呢?

用一句话来说:凡是跟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都是重要的。

具体一点说,重要的事情表现在:

1、重大

事情本身重大。如:政局的变动,政治经济的决策,党风建设,改革开放的新精神、新动向,重要的发明,重大的灾害,等等。

2、迫切

当前群众生活中急需解决的事情,都是迫切的大事情。

(三)接近性

被选择报道的事实,跟公众越接近,就越能引起公众的共同兴趣,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这种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人们对自己周围的事情总是比较关心,因为跟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然而,远方发生的事情,如果心理上相通相近,也不会漠视,因为可以从那些事实中学到东西,得到启发和借鉴、引起思考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因此,作为记者也应当随时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加以报道。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入,这种心理上接近而值得发消息的事实,将会越来越丰富。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公众想知道的发生在异国他乡的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封闭起来,历史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四)显著性

名人、名胜、著名团体和单位等等的动态,往往为众人所瞩目,因此这方面的事实也具有新闻价值。

(五)趣味性

奇事珍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生活情趣的事情,也是公众所感兴趣的,也具有新闻价值。

选择这方面的事实,要重在健康向上,防止低级庸俗。

上面所说的是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如果一件事情、一个事实同时具备五个要素,当然更好,新闻价值最高,但这种情况很少。所以,一般来说,一个事实具备一两个或两三个要素就值得去写。通常情况,时新性和重要性是记者们普遍重视的选择标准。

其次是“宣传价值”。

简要地说,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符合新闻传播者的思想、观点和意图的素质

在我们国家,“新闻传播者”应当理解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不是哪一个记者、编辑或新闻单位。

二、要善于对比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意思是说,把两件东西放在一起对比,往往就能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因此,消息在用事实说话时,也常常采用把两个或者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的方法,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使人感到仍是在作客观的报道。

例如1981年12月1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由于“精神失常”自杀身亡。当时,很多人对这个死因都有怀疑,但不便直说,于是,新华社就采用对比的方法,刊发了如下一则消息:

(新华社北京1219日电)据阿通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1218日凌晨自杀死亡。

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公布的。这项公报说,谢胡是在“精神失常”时自杀的。

在这之前,阿通社在1217日曾经发表了谢胡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

谢胡自1948年出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

这条消息一共写了4段,其中第3段就是用来对比的。它告诉人们,谢胡自杀前两天还接见了一个外国代表团,言外之意,所谓“精神失常”时自杀这个说法是可疑的。第4段提供的背景,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死因的怀疑。

这种运用对比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的方法,西方记者是经常采用的。请看1992年清明节时英国BBC电台播送的一条消息里的前两段。

今天,约有30多名清华大学学生到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去献花,当即被警察制止,并摘下了他们胸前佩戴的小白花,逐一登记了他们的姓名。

不久,由一群老师带领的小学生也到纪念碑来献花,警察没有制止他们。

在这两段话里记者没有一个字以自己的身份直白地表态,但通过前后两件事的对比,却使人鲜明地感到他心里要说的是什么。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