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目录导航
七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八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九年级 |
人教版(上) 人教版(下) 苏教版(上) 苏教版(下) 语文版(上) 语文版(下) 鄂教版(上) 鄂教版(下) 沪教版(上) 沪教版(下) 北师大版(上) 北师大版(下) 北京课改版(上) 北京课改版(下) 长春版(上) 长春版(下) 冀教版(上) 冀教版(下) 鲁教版(上) 鲁教版(下) 上海版(五四制)(上) 上海版(五四制)(下) 浙教版(上) 浙教版(下)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必修一 |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苏教版 人教版
必修二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三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四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必修五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语文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六年级 |
沪教版(五四学制)(上) 沪教版(五四学制)(下) 鲁教版(五四制)(上) 鲁教版(五四制)(下)
高一 |
华师大版(上) 人教普通版(第一册)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二册)
高二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三册) 人教普通版(第四册)
高三 |
华师大版(上) 华师大版(下) 人教普通版(第五册) 人教普通版(第六册)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选修系列 |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北京版(08版) 鲁人版(08版)
选修1 |

一轮复习 |
全国通用版
[编号: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史书《春秋》的笔法,也包括孔子之后各种史书的笔法
资料年份:
资料类别: 学案
文件大小: 10752KB
所属地区: 广东
所属阶段:
年级:
学科: 语文
资料版本:
章:
节:
专题/考点:
作文类别:
二级分类:
三级分类:
分类:
上传用户: 家教网ggg3
下载等级:所有用户
更新时间: 2021-2-13 10:29:32
下载次数:0
需要点数:0
审核状态: 未审核

 资料简介:

三、运用“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史书《春秋》的笔法,也包括孔子之后各种史书的笔法,统称为史家笔法。这种笔法,以简练的文笔,写出寓意深刻的事实。它有材料,有见解,但见解多融于事实中,“以一字为褒贬”,“微言”显“大义”,使文章言简意赅。于是后人称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这种笔法与现在所讲的用事实说话的含义很接近。虽说那是写历史,但今日之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从纪实来说,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真实事实的记录。

我们学习、借鉴“春秋笔法”的优良传统,对今天写新闻很有帮助,能很好地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如我们在介绍前苏联、东欧90年代初期发生政治变化时,所用的词语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台有“中性”的词义。而西方记者则用“民主改革”,含有“褒义”。所以,对同一事物,通过使用含有褒贬之义的词汇,能表达记者的不同立场和不同观点。  

四、进行客观报道

客观报道与用事实说话的含义很相近。它是西方新闻界最早提倡的一种报道方法。它要求记者只提供材料,不表达观点,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只把所报道的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和原因交待清楚就行了。如果报道的事实牵涉到几种不同的意见,记者也要不偏不倚,写出各方面的看法。

五、借用他人之口说话

这实际上是“春秋笔法”和“客观报道”当中的一种表达技巧。因为借用他人之口说话在新闻写作尤其是消息写作中常见,故单独列出。

借用他人之口说话,就是记者借用别人口里讲的话来表达自己观点。外国有一种说法:“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让别人充当代言人。这样写,从表面上看,是被采访对象和新闻事实中的人物谈的话,表现得很客观,实际上是记者在幕后操纵,因为这说话的人及其说话内容是经过记者挑选的,与记者看法合拍。这样就用第三人称来表述。其表现形式为“引述”,又称为引述法、引语法。

引述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假托;二是实引。假托,就是记者不显露自己身份,假借他人发话,如“此间观察家认为”、“消息灵通人士说”、“分析家认为”等。实引,就是实实在在引述别人的话。实引又分引原话和引大意两种。引原话时(一放是重要的),必须加“引号”,有说话人真实身份、姓名;引大意时,不加“引号”’一般也都有说话人真实身份和姓名。

怎样运用引述法?无一定之规,这要看行文的需要。例如,下面这则消息:

[路透社北京310 月电] 中国外长钱其琛今天要求华盛顿停止挑中国法律的毛病,并堵住它自己法律的漏洞。

钱外长在中国人大举行的一年一度会议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希望美国集中精力多注意自己的法律。”

钱其琛指出,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企图通过谴责中国人权记录议案的行径是愚蠢的。

他强调说,中国支持就人权问题进行对话,但是一些国家试图在像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这样的多国论坛上谴责北京是不能接受的。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前天以一票之差击败了一项得到欧洲联盟、美国和日本支持的批评中国“侵犯基本自由”的议案。                   (《参考消息》1995311)

这则消息除最后一段外,全是引用外交部长钱其琛的话来报道,有的用“引号”,有的没有用“引号”。用“引号”的是一句关键的话:“我希望美国集中精力多注意自己的法律。”没有用“引号”的显得错落有致。整个引语表现出讲话者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态度。写得也很干净利落、通俗生动。

七、注明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又称新闻来源,是新闻学一个专门术语。消息来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消息来源指供应新闻的媒介,如通讯社供稿、读者来信、记者采访、通讯员来稿、各种文件资料及宣传品等。狭义的消息来源是指消息的出处,是新闻第一手材料的提供者。消息来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文件材料、宣传品。

消息来源通常的写法是;“据……(通讯)社”、“据…提供的消息”、“记者从……获悉”、“据知情人士透露”等,以下就是作者的陈述。

注明消息来源是用事实说话的一条经验,但不是每条新闻都要注明消息来源。有些不言而喻的事实,如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不注明消息来源受众也不生疑。另外,记者目击的事实,受众一看()就知道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也不必句句都加上“记者看到”等字样。

注明消息来源的情况有:

(1)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的趋势、揭示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事实,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消息来源,无法使受众相信,甚至会以为这是记者瞎猜的。

(2)对于重要的事实,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它可以增加新闻的分量。

(3)对于有争议的、容易引起怀疑的事实,注明消息来源可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同时也利于受众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4)对于那些一时得不到官方证实,又十分重要的事实,几乎每句话都应注明消息来源

以上所述,都是用事实说话的主要方法与技巧。用事实说话是不是一概排除含有主观因素的必要的议论呢?不是。那些附着事实的面龙点睛式的议论,不但能强化事实、深化主题,而且能帮助受众正确理解乃至深刻理解新闻事实。我们反对的是那些偏离事实的空泛议论,也反对照搬政策条文,或领导人冗长的讲话。那样写进新闻稿,新闻报道就变味了。

      

第一节  标题的作用

“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这句话常被人们用作贬义,但也说明了这样一个常理:标题是最先跟读者见面的。一篇文章、一条消息,能不能订动读者,吸引读者去看,标题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俗话说“题好文一半”,一个好标题,常常会为一则消息增色添辉,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般读者打开报纸,往往先浏览标题,然后再决定选读哪些新闻。这就是说,一些读者往往从标题的好坏来考虑哪条消息先读、可读或不读。 一个精彩的标题,可以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犹如磁石—般吸引人们爱不释手地读完全文。相反,若标题平庸乏味,消息再重要、内容再精彩,也易力读者所忽视。

大凡那些在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篇佳作,无不有一个与之匹配新颖的标题。与《马歇尔歇马  中莱士来华》、《百万雄狮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厘钱”精神》、《战后谅山》等,概括了文章的精髓,几十年过去了,仍让人记忆犹新。

为什么新闻标题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它起着特殊的作用。

从报纸版面的角度看,新闻标题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读者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作用。报纸是—个巨大的信息源,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过程,首先是通过对一个个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这已是现代人们问读报纸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二是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表明编辑部的立场和倾向。标题的行数和字号的大小以及在版面上所占的面积,能显示此条新闻的重要程度。三是活泼与美化版面的作用。标题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字号大小不一,字体也有种种不同,在版面上参差错落,大小、横直配合,能使版面条理分明,眉目清楚,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但是,我在这里着重要谈的是,体现在单篇新闻的写作过程中,消息标题有些什么样的作用。

一、概括消息内容,揭示主题

消息标题的制作,必须以消息所报道的事实为基础,作起点。标题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思考、提炼、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一个成熟的标题,往往能把消息内容作高度的概括,把最基本、最主要的事实告诉读者。

因此,冠之于文首的标题,犹如罗网之纲领,又似尖刀之锋刃,既能提契全文,又能凝聚文意。它帮助读者抓住新闻事实的核心和要领,进而理解它的精神,最终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如:

例1:      引)出租车司机代表与石家庄“十佳”司机交流经验

(主)让出租车成为城市精神文明风景线

                                  (1996年6月5日《光明日报》)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标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仅仅对客观事实信息作提纲挈领的概述,帮助读者抓重点,而一般不作评价,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事实所蕴含的意义。

二、评价新闻事实,点出意义

消息标题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新闻事实作出恰当的评价,直接表明自己的判断和倾向,点明事实的意义。

消息本身是不允许记者发议论的,要使用客观报道手法,要用事实说话。但在标题中,似乎是个例外。国际国内有许多新闻报道实例,内文是客观报道,标题却旗帜鲜明,有强烈的倾向性。如报道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南华早报》消息的标题是:

(主)令人自豪的告别

(副)大笔一挥,一个历史时代宣告结束

这里的“大笔一挥”,指中国总理和英国撒切尔首相在联合声明上签字;“一个历史时代宣告结束”,指我国将于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而主标题“令人自豪的告别”则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想表明大英帝国的所谓“绅士风度”、“大国气派”,其倾向性不言自明。

消息标题通过评价事实,达到引导读者正确和理解新闻事实的日的,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这一作用不可忽视。

三、诱发阅读兴趣,“引人入文”

对亍一条具体的消息来说,精彩的标题能有效地吸引读者去阅读“这一条”新闻。因此可以说,标题是诱发阅读兴味的窗口。

例1:     (引)北京、上海热闹路段上

       (主)十万人只有一座公厕

(1996年610 日《钱江晚报》第二版

分享到: 0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进步平台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