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军正,古代军中执法官名称,掌军事刑法,自春秋时期起到汉代,先后都曾设置此官,汉又有军正丞。这是我国最早的专职军事法官。
36.听事,指处理政事,也作“厅事”,语出《礼记·少仪》:“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
37.乾宁,皇帝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38.食邑又称采邑、采地。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39.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推举孝悌之人和廉洁正直之士。《陈情表》作者李密就曾被举荐为孝廉。
40.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
41.阼是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的台阶,用来借指帝位。践阼,是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后指帝王即位。
42.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如“避宣宗讳”就是封建社会的“国讳”,即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比如“成基命”与明宣宗的名字“朱瞻基”有重字,故要避讳。
43.“少詹事”,秦汉置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唐设太子詹事、少詹事,总东宫内外庶务。
44.“酉”指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十二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五点到七点;十二属相之一,猴。
45.“手札”亦作“手剳”,犹手书,指亲笔信。如“令崇焕作手札招之”中的“手札”就是此意。
46.《尚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简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47.服阙,古代守丧时的礼节,指在守丧期间要穿丧服,忌穿鲜艳,丧服一般用粗麻布做成。
48.太守,是秦至汉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来也作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49.三府,三公府简称。东汉曾设太尉、司空和司徒,并称三公,亦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50.太师,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三公之首。后来成为加衔,无实际职权。
51.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地区,相当于今宁夏和甘肃一带。
52.出,指朝官降职为地方官,在古代类似的表达还有黜、谪、贬、放、窜等。
53.驿,旧时可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可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54.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
55.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主管刑罚,在不同的朝代职责范围不尽相同,长官为刑部尚书。
56.东宫,一般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西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样的道理。
57.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为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如赠官“金紫光禄大夫”。
58.关中,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59.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60.优,优等。如“以优补长安尉”,是说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61.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某人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62.“擢”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拔”意思相近。
63.“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负责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64.“乘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也指乘坐驿车或奉命出使。
65.“兵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
66.拔贡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67.咸丰是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用于纪年的,另外还有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之意。
68.疏是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也指上疏给皇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69.祠是封建时代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之人的房屋,也泛指祭祀。
70.“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71.爵即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